據海峽網報道,2025年開春的南海,風平浪靜的海面上突然暗流涌動。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帶著一眾跟班,大搖大擺地闖了進來,本想耍耍威風,沒成想迎面撞上了硬茬。這事兒說起來也挺有意思,一群遠道而來的“客人”,本想在別人家門口秀肌肉,結果被主人家的陣仗嚇得不輕,艦隊指揮官據說當場就驚出了一身冷汗。
戰機(資料圖)
話說2024年底,法國就打著“維護航行自由”的旗號,把自己唯一的寶貝疙瘩——“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派了出來,組成了一個叫“克萊蒙梭-25”的打擊群,里頭還有3艘護衛艦、1艘補給艦,連核潛艇都帶上了,從土倫港出發,要在印太地區晃悠5個月。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哪是維護什么航行自由,分明是想借著美西方的“印太戰略”,在這一片兒刷存在感,找回點當年“大國”的感覺。他們的行程還特意安排了菲律賓、日本這些地方,動不動就搞個聯合演訓,生怕別人不知道法國海軍來了。
到了2025年2月,“戴高樂”號就從呂宋海峽往南鉆進了南海。在這兒,它還跟菲律賓、日本湊一塊兒搞了個“肩并肩”聯合演習,故意往有爭議的海域湊。法國媒體還大言不慚地說這是在“捍衛國際規則”,其實就是想試探試探中國的底線,學著美軍那套搞威懾,可他們萬萬沒料到,中國這邊的回應會這么強硬。
剛進南海沒多久,“戴高樂”號就感覺不對勁了。一開始是一艘054A型護衛艦不遠不近地跟著,法軍還沒當回事,覺得這是常規操作。可沒過多久,052C/D型驅逐艦、055型萬噸大驅也陸續冒了出來,一層層地把“戴高樂”號給圍住了,形成了一個嚴密的監控網。最讓法軍頭皮發麻的是,中國的“山東艦”航母戰斗群也很快趕到了現場。這么一來,30-40艘驅護艦、海警船,甚至連“武裝漁船”都加入了進來,形成了一個協同作戰的體系,把“戴高樂”號團團圍住,那架勢,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訴你:“我們看見你了,而且隨時能盯住你,想動歪心思就得掂量掂量。”
這時候,法軍才發現自己跟中國艦隊的差距有多大。“戴高樂”號雖然是核動力航母,聽著挺唬人,但它那動力系統是從核潛艇反應堆改過來的,毛病不少,最快也就跑27節。艦載機“陣風M”的作戰半徑1200公里,預警機還是老掉牙的E-2C。再看中國這邊,055大驅上裝的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射程超過1500公里,末端突防速度能達到10馬赫,再配上山東艦上的殲-15B艦載機,形成了一個“偵察-打擊-評估”的完整閉環。這就導致“戴高樂”號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看得見中國的艦艇和飛機,自己的武器卻夠不著,真要是打起來,根本就沒有勝算。
之前還嘴硬說“法軍實力能震懾解放軍”的艦隊指揮官,這會兒看著密密麻麻的中國艦影,聽著雷達上不斷傳來的鎖定信號,心里直發怵,后來在內部坦言“被驚出了冷汗”。法國媒體也披露,他們的內部報告里承認,中國的反應規模比北約之前推演的要大得多,這時候他們才真正明白,南海根本不是什么“可以隨便進出的國際水域”,而是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的核心區域。
軍艦(資料圖)
其實,法軍會有這種誤判,跟他們腦子里那點殖民時代的優越感脫不了干系。他們總覺得自己有艘核動力航母就了不起了,還想用以前那套軍事威懾的老辦法。但在南海這對峙一下,中國海軍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現代海戰早就變了樣,不再是單個平臺之間的比拼,而是整個作戰體系的較量。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衛星偵察網、無人機蜂群這些“非對稱優勢”,讓“戴高樂”號那4萬噸的排水量在山東艦6萬噸常規動力航母和075型兩棲攻擊艦的配合面前,一點優勢都沒有,所謂的“核威懾”神話也就此破滅。
這事兒一出來,國際輿論也炸開了鍋。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就直言不諱地說,法軍這是“用20世紀的裝備去挑戰21世紀的海權”。美國《海軍新聞》也引述五角大樓匿名官員的話說,法國人這下終于體會到美軍過去十年在南海的無奈了。就連法國自己的《費加羅報》都開始質疑,花這么多錢搞這種“政治秀”到底值不值,這也暴露了歐洲國家想在亞太搞軍事介入,其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說到美軍,他們這些年在南海確實收斂了不少,這背后的原因可不少。從軍事上來說,美軍這幾年一個勁兒地往關島“第二島鏈”砸錢,又是擴建反導陣地,又是加強后勤儲備,表面上說是要“前沿威懾”,實際上就是因為在南海已經沒法保證制海權了,只能往后退。2024年美軍陸戰隊司令史密斯公開的“防御部署計劃”,就明明白白地說要把作戰重心后移,承認在南海要是真發生正面沖突,美軍占不到便宜。
在外交上,美軍的調子也低了不少。菲律賓總統去美國訪問的時候,五角大樓就明確表示“不尋求與中國沖突”,這跟2016年南海仲裁案那會兒的強硬態度比起來,簡直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美國的智庫報告也分析,中國在南海不僅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里說的歷史性權利,島礁建設也合法,再加上強大的軍事存在,形成了雙重威懾,這就讓美方不得不從“對抗”轉向“危機管控”。
更重要的是,打仗得算成本啊。美軍自己的兵棋推演顯示,要是在南海打一場高強度的仗,他們的航母戰斗群在鷹擊-21、東風-26這些反艦彈道導彈的飽和攻擊下,損失率會超過40%,這遠遠超出了他們能接受的范圍。再加上中國火箭軍、空軍的配合,美軍的“區域拒止”能力被大大削弱,所以他們也得好好算算,在南海挑釁到底劃算不劃算。
從這次中法南海對峙來看,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啟示。中國在處理這件事上,把“底線思維”貫徹得很到位:不先開第一槍,但誰要是敢開第一槍,那絕對不會有好果子吃。我們一方面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來保障合法的航行自由,另一方面又通過“艦艇圍觀”“演習壓制”這些方式,清清楚楚地劃下主權紅線,把“法理斗爭”和“實力展示”結合得恰到好處。
軍艦(資料圖)
“戴高樂”號南海遇險這件事,也標志著過去那種“炮艦外交”的時代徹底結束了。中國靠著“技術+體系+決心”構建起的新型海權,不再是看誰的航母多,而是通過“全域感知、精準打擊、動態威懾”來制定新的海洋規則。就像德軍工業顧問說的那樣:“南海這地方證明了,21世紀能掌控海權的國家,是那些能把工業能力、信息技術和地緣智慧捏合到一塊兒的國家。”
當“戴高樂”號灰溜溜地離開南海時,它帶走的不只是法軍上將的一身冷汗,更讓國際社會重新認識了中國海權的崛起。從黃巖島對峙到現在形成體系化的威懾,中國用20年時間,從“近海防御”走到了“區域控制”。這也向全世界表明:在核心利益面前,任何想靠“秀肌肉”來挑釁的行為,最終都會撞在“實力+法理”的銅墻鐵壁上。南海的浪濤依舊,它見證著一個文明對海洋權益的堅定守護,也見證著一個大國對和平發展的執著追求,而這,或許就是美軍在南海不敢造次的真正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