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俄羅斯科學院美國和加拿大研究所代理主任娜塔莉亞·茨韋特科娃在接受采訪時說了這么一句話:"美國害怕中國日益增長的技術實力,擔心中國技術進入美國并傳播不同價值觀。"
這話聽起來挺直白,但背后的意思其實很深刻。
以前,美國總能找到辦法收拾競爭對手,可這次面對中國,招數不靈了。
怎么個不靈法?咱們得從歷史說起。
昔日強國為何敗北?美國每次都能找到對手的死穴
美國為啥能稱霸這么多年?說白了就是會打蛇打七寸。英國、德國、蘇聯、日本,這些當年都是響當當的世界強國,可最后都敗在美國手里。
不是因為美國有多厲害,而是這些對手都有要命的弱點。
英國的問題很明顯:太依賴殖民地了。
當年的"日不落帝國"聽起來挺牛,其實就是靠全世界幾十個殖民地給自己輸血。二戰一結束,各地開始鬧獨立,美國在背后推一把,英國的殖民體系說垮就垮了。
沒了殖民地這些"提款機",光靠英倫三島那點家底,哪還能跟美國叫板?
德國更慘,兩次世界大戰都犯同一個毛?。何缚诒榷亲哟?。
德國那塊地方有多大?資源有多少?偏偏要跟全世界作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搞兩線作戰,第二次更狠,同時打蘇聯、英國、美國。美國一參戰,工廠開足馬力造武器,德國哪扛得住這種消耗戰?
日本的例子最典型。1980年代日本經濟火得不行,GDP都快追上美國了,全世界都在說"日本第一"。
可問題是,日本在軍事上完全靠美國罩著,美軍就駐扎在日本本土。1985年,美國拿出《廣場協議》讓日本簽字,日本敢說不嗎?結果日元被迫升值,經濟泡沫一戳就破,從此陷入"失落的三十年"。
蘇聯看起來最有希望跟美國掰手腕,地盤大、人多、核彈多??伤袀€致命問題:經濟結構跛腳。
軍工廠開足馬力造坦克飛機,老百姓卻買不到像樣的生活用品。美國就抓住這點跟蘇聯搞軍備競賽,活活把這個龐然大物給拖垮了。
看出規律了吧?這些強國要么靠外部輸血,要么內部結構有問題,要么在關鍵時刻受制于人。美國每次都能找到對手的死穴,然后狠狠捅一刀。
中國為啥讓美國"老套路"失靈了?
可這次輪到中國,美國發現自己的招數不好使了。為啥?咱們用數據說話。
國家統計局剛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長了5.3%。這個數字啥概念?要知道,美國從2018年就開始對中國打貿易戰,2021年后又搞技術封鎖,各種招數都用上了。
按理說,中國經濟早該出大問題了??墒聦嵞??中國經濟照樣穩穩當當。
這韌性哪來的?答案很簡單:中國早就不吃美國這一套了。
先說貿易。以前中國確實挺依賴美國市場,可現在東盟早就成了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歐盟也是重要客戶。中美貿易雖然還有幾千億美元,但在中國對外貿易總盤子里的比重已經明顯下降了。美國想用貿易卡中國脖子?沒那么容易。
再說市場。
中國有14億人口,這個大市場美國企業也舍不得。蘋果在中國一年能賣幾百億美元,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你說要脫鉤,這些美國公司第一個不答應。
最關鍵的是產業鏈。
聯合國統計的工業門類,中國全都有,而且樣樣不差。美國想在芯片上卡中國,中國就自己造;想在軟件上限制中國,中國就搞自主研發。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
俄羅斯那位專家說得沒錯,美國現在發現中國在技術上跟自己平起平坐了,甚至在某些領域還超前了。人工智能、5G、新能源汽車,中國哪樣落后了?這讓習慣了技術壟斷的美國很不習慣。
實力對決:中國的"全方位競爭力"
俄羅斯專家所說的"沒有任何缺陷的超級大國",并非夸大其詞。從多個維度來看,中國確實展現出了不同于以往"挑戰者"的特征。
地理和資源稟賦方面,中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稀土等戰略資源儲量都很可觀,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更重要的是,中國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演進,形成了高度統一的政治結構和穩定的社會秩序。這與當年那些內部分裂或依賴外部支撐的對手形成了鮮明對比。
軍事實力方面,中國軍隊的戰斗力得到了實戰檢驗。
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重要參與者,先后向3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遣了維和人員。在馬里、南蘇丹等高風險地區,中國維和部隊不僅要面對復雜的安全環境,還要執行包括武裝護衛、巡邏執勤在內的各種危險任務。
2016年和2018年,中國維和部隊在馬里和南蘇丹先后遭遇恐怖襲擊,但都成功擊退了進攻,展現了過硬的軍事素質。
裝備方面,中國軍隊的現代化水平快速提升。海軍擁有裝備電磁彈射器的福建號航母、055型驅逐艦等先進艦艇,空軍裝備了殲-20、殲-35等第五代戰斗機。
雖然在某些指標上可能還不如美軍,但中國軍工的發展速度和性價比優勢明顯。
治理體系方面,中國更是展現出了獨特的優勢。
這套體系在應對重大危機、推動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都表現出了很高的效率。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中國能夠在短時間內控制疫情蔓延,這種應急響應能力令世界刮目相看。那些在其他國家屢試不爽的"顏色革命"手段,在中國基本上沒有市場。
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也是中國的重要優勢。
2025年中國設定的經濟增長目標是5%左右,雖然這個數字比過去有所放緩,但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仍然相當可觀。
更重要的是,中國正在從"制造大國"向"創新強國"轉變,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未來產業領域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外交影響力方面,中國的朋友圈在不斷擴大。
"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140多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的支持,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平臺的影響力持續提升。
相比之下,美國的一些傳統盟友反而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與美國出現分歧。
正是這種全方位的實力提升,讓中國在面對美國壓力時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韌性和自信。與過去那些在某些關鍵領域存在明顯短板的挑戰者不同,中國很難被美國找到致命弱點并加以利用。
俄羅斯專家的判斷背后,實際上反映了國際力量對比的根本性變化。
與以往那些在某個關鍵環節存在明顯短板的挑戰者不同,中國展現出的是一種全方位的競爭力。
我們既沒有英國那樣的殖民地依賴,也沒有德國那樣的資源短缺,更沒有日本那樣的主權缺失,還沒有蘇聯那樣的結構失衡。
中國就像一個練成了"金剛不壞神功"的高手,這讓習慣了"點穴式打擊"的美國,一時間有些不知所措。
但這不意味著中美必然要兵戎相見。
正如中方一直強調的,合作共贏才是正道,零和博弈沒有贏家。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美國獨霸天下的時代可能真的要過去了,一個更加多極化、更加平衡的世界正在到來。
對全人類來說,這未必是壞事。
畢竟,一家獨大從來都不是長久之計,多極制衡才能帶來真正的穩定與繁榮。
參考資料:
- 國家統計局:《2025年二季度和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初步核算結果》,2025年7月16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2025年5月12日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俄專家:美國害怕中國日益增長的技術實力》,2025年7月21日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30年》白皮書,2020年9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