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教育、全民醫保、失業補助、養老金豐厚……仿佛歐洲就是現實世界中的“烏托邦”。但是,歐洲哪里來的那么多錢,可以實現這么多“天堂福利”政策?
答案是:靠對世界其他國家的掠奪和吸血。
歐洲高福利的起源
從15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始,歐洲列強打開了全球殖民擴張的序幕。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荷蘭……一個個走出國門,用槍炮和宗教征服了世界。非洲、亞洲、美洲,甚至大洋洲,無不被他們劃入勢力范圍。中國也沒能幸免。1840年的鴉片戰爭,不就是英國人為了賺錢而強行打開中國國門的野蠻例子嗎?
歐洲靠著殖民獲取了巨大的財富,為他們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原始資本。而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優勢,又讓他們進一步加深對殖民地的控制。甚至連今天號稱“科技強國”的美國,本質上也不過是當年英國殖民者在北美建立的“子公司”罷了。
靠著殖民掠奪和工業革命產生的巨額利潤,歐洲國家才有這個能力出臺各種高福利政策。然而,今天的歐洲雖然沒有了當初殖民地遍布全球的風光,他們卻還在從全球吸血,只是手段從軍事征服變成了經濟寄生。
中美俄是“被吸血三巨頭”
很多人可能一聽“歐洲吸中美俄的血”會覺得奇怪,畢竟在大眾認知中,美國不是一直在“收割”世界嗎?中俄不是一直在和歐洲“斗”?但實際上,歐洲的現代生活能維持到現在,真的少不了中、美、俄三國在背后默默“供血”。如果把歐洲比作一棵大樹,那么這三國就是它的根。
先說中國。
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中國以驚人的速度成為“世界工廠”。尤其是21世紀初,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西方資本一擁而入,中國廉價的勞動力、龐大的市場、完備的產業鏈,成了西方特別是歐洲企業最理想的“外包地”。
誰給歐洲人造他們用的電器、家具、衣服、玩具?誰幫他們大品牌貼牌生產?誰為他們源源不斷供應低成本、高質量的生活必需品?答案就是:中國。
歐洲人在家喝著紅酒、刷著Netflix、用著中國制造的商品,卻用高高在上的態度看待中國的發展,一邊享受著中國的產品便利,一邊又害怕中國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制造強國”。
尤其是近十年來,中國在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芯片領域突飛猛進,這讓本就工業空心化的歐洲倍感壓力。德國媒體曾公開表示,希望中國“只做低端制造”,這種話說出口,赤裸裸地暴露了歐洲對中國制造的依賴與對中國制造業崛起的恐懼。
再說美國。
表面看美國是歐洲的“老板”,建立了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金融體系,并且在軍事上控制歐洲。但別忘了,二戰后是美國幫助歐洲進行大規模重建。
北約、歐盟的背后都有美國的影子。冷戰時期,美國拉著歐洲共同對抗蘇聯,這讓歐洲得以“免費搭車”,不必過多投入軍事,卻能享受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
美國是歐洲的“保安”,這點毋庸置疑,但保安不是白干的——美國獲得的是政治影響力和全球霸權,而歐洲則獲得了數十年的和平與發展紅利。
然而,近年來美國逐漸“力不從心”。特朗普提出“退出北約”,強調“美國優先”,已經讓歐洲人意識到“保安”可能隨時不干了。美國內部債務高企、社會撕裂,不再愿意為歐洲人買單。等這根支柱撤了,歐洲的安全保障也就不復存在了。
歐洲地小人密,資源貧乏,特別是能源極度依賴進口。誰來為他們提供取暖用的天然氣?誰來為他們供電、工業運轉提供廉價能源?過去幾十年答案是:俄羅斯。
俄歐之間形成了高度互補的能源合作關系,俄羅斯以遠低于市場價的價格源源不斷向歐洲輸送石油和天然氣,歐洲人幾乎不為冬天的暖氣發愁,不為電價上漲焦慮。
但這一切,在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被打破。
隨著俄羅斯斷供能源,歐洲陷入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機,天然氣價格暴漲數倍,電費飆升,很多家庭不得不縮衣節食,有的甚至重新燒柴取暖。德國和法國的制造業巨頭紛紛表示生產成本已經“無法承受”。
試問:如果沒有俄羅斯幾十年的“供養”,歐洲能把這么多錢拿去搞福利嗎?能維持工業競爭力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形勢變幻,歐洲繁榮的末日鐘聲已響起
中、美、俄三國過去幾十年,直接或間接支撐了歐洲的經濟體系和高福利模式。但現在,形勢變了。
特朗普曾經提出退出北約,但是被歐洲國家“盛情挽留”,最后沒有退出北約。但是商人出身的特朗普自然不肯繼續讓歐洲免費享受美國的“安保服務”,要求北約成員國必須將軍費提升到GDP的5%。特朗普的意思很明顯,要么歐洲國家從此以后自己保護自己,要么就給美國交“保護費”。
經歷了俄烏戰爭,俄羅斯也已經轉向與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加強合作,不再對歐洲“低價優先”。歐洲想用能源,就得高價買,還得排隊。而如果政治上還繼續敵視俄羅斯,能源安全將始終是個“刀架在脖子上的問題”。
而歐洲的能源替代計劃并不順利。核能限制重重,風光電不穩定,靠美國的LNG液化天然氣價格貴得離譜??梢哉f,一旦俄能源徹底斷供,歐洲能源系統將大亂,整個工業體系都可能“斷血”。
近年來,歐盟跟著美國起舞,不斷出臺對華限制措施,從電動車到半導體,從綠色能源到稀土貿易,幾乎各個方向都在設障。
中國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反制措施也一輪輪出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歐洲人再也買不到便宜的中國商品了。
更嚴重的是,如果中國將中高端制造鏈逐步內循環,并將市場轉向亞洲、非洲、拉美等新興國家,歐洲商品將在全球市場失去價格與效率優勢,空心化的歐洲制造業將徹底失去競爭力。
到那時,歐洲不僅“沒商品用”,還“沒商品賣”,經濟內外雙困,福利系統難以為繼。
結語
曾幾何時,歐洲人用“紳士”“貴族”“文明”的姿態審視世界,享受著別國供給的低價資源、勞動力與安全保障,把自己包裝成“人類生活的模范樣板”。
但現實是,這份光鮮,是建立在五百年殖民與吸血基礎上的短暫輝煌。如今中、美、俄三國都已不再甘當“輸血袋”,甚至開始反制與競爭,歐洲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