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殖民不再是科幻!中國科學家重大突破——從月球土壤中"變"出水和氧氣,成本降低90%,NASA 2040年月球基地計劃迎來關鍵助力。香港中文大學團隊研發的這項技術,讓人類在月球長期生存成為可能。
從"天價運輸"到"月球煉金術"
"我們從未完全想象過月球土壤所擁有的'魔力'。"研究負責人王璐(Lu Wang)教授表示。團隊開發的"月球煉金術"徹底改變這一現狀:通過陽光加熱月球土壤中的鈦鐵礦,釋放水分;再通過光熱催化反應,將宇航員呼出的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和氫氣,進而合成燃料和氧氣。
這項"月球資源原位利用"技術整合了兩大關鍵步驟:
- 水提取:月球風化層(regolith)中的鈦鐵礦在陽光聚焦加熱下釋放結晶水
- 氣體轉化:引入二氧化碳后,鈦鐵礦作為催化劑,在陽光照射下加速化學反應
"這種一步法整合的設計極大提高了能源效率。"王璐解釋,該系統無需額外攜帶催化劑,直接利用月球土壤即可實現連續運轉。
國際月球競賽升溫
這項突破正值全球探月熱潮:
- NASA阿爾忒彌斯計劃:2025年前載人重返月球,2040年前建成永久基地,采用3D打印技術利用月球土壤建造棲息地
- 中國探月工程:計劃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2035年建成月球科研站
- 韓國月球計劃:2040年前發射月球著陸器,2045年建成"月球經濟基地",包含資源開采和科學實驗設施
月球定居的經濟價值日益凸顯。據測算,僅氦-3同位素資源(可控核聚變燃料)就價值百萬億美元級別。而水和氧氣的原位生產,是實現月球資源開發的基礎。
極端環境的工程挑戰
盡管前景光明,月球極端環境仍帶來多重挑戰:
- 溫度波動:白天127℃至夜間-173℃的劇烈變化,需設計熱穩定系統
- 宇宙輻射:缺乏磁場保護,需開發輻射屏蔽材料
- 低重力效應:1/6地球重力可能影響材料性能和人體健康
- 月球塵埃:具有高度磨蝕性,會損壞設備和宇航服
研究團隊已提出解決方案:采用相變材料應對溫差,利用月球土壤堆積作為輻射屏蔽,開發自清潔表面技術抵抗塵埃侵蝕。
從月球到火星的技術跳板
專家指出,這項技術不僅適用于月球,更將成為火星探索的關鍵。"月球是深空探索的試驗場。"王璐強調,"如果我們能在月球實現資源自給,火星探索的后勤壓力將大幅減輕。"
NASA火星計劃負責人此前表示,火星定居的首要挑戰同樣是資源原位利用,月球技術的突破將直接加速火星探索時間表。
目前,王璐團隊已申請國際專利,并與多家航天機構洽談合作。如果一切順利,這項"月球魔法"技術有望在2030年前進行在軌驗證,為人類月球村的夢想鋪平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