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七月是大學生畢業季,也是各個企業集中接收大學生新員工季節,大部分企業在接收新員工時都要進行崗位或者入職前培訓,盡管很多培新都是形式主義,做個樣子,拍個照片。但是有很多企業都喜歡搞軍訓,尤其是建筑央企,基本上所有的中字頭工程局及下屬子公司都清一色的組織新員工進行軍訓,美其名曰,培養軍隊作風,適應工作,熟悉行業特性、企業文化和管理需求。
對于建筑央企熱衷組織新員工軍訓的利與弊我們可以分析:需要辯證看待不能說完全無益,也不能說沒有壞處,要從動因、優勢和弊端三個維度進行系統分析。 首先建筑項目具有高度組織化、強執行力的特點,施工現場需要令行禁止的紀律性(如安全規范、工期節點),軍訓能快速強化新人的服從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 另外對于大部分項目常駐偏遠地區(如基建、海外工程),軍訓通過體能訓練和封閉管理,篩選出能適應高強度、低舒適度環境的員工。
其次因為很多建筑央企工程局都是脫胎于軍隊(如中國建筑前身為基建工程兵,中國鐵建的十個局是以前的鐵道兵集體專業,中國安能的四個子公司也是武警水電部隊專業),也有很多地方省級建工城建集團也是以前的軍隊專業的,比如北京城建,兵團建工等等,對于這些企業初衷,軍訓是延續"半軍事化"管理傳統的符號化手段,強化"國家隊"身份認同,通過標準化動作訓練(如隊列、內務),隱性傳遞"規則至上"的組織價值觀,降低新人對官僚體系的抵觸。 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軍訓的高強度可作為隱性淘汰手段,短期內識別抗壓能力差或與企業文化不匹配者。集體化訓練比個性化培訓更經濟,尤其適合央企大規模校招(如中某集團年招數千人)。
盡管企業出于各種目的進行軍訓,但不可否認,隨著時代發展進步,新一代的大學生從小生活條件優渥,隨著他們畢業進入社會,站軍姿、走正步等訓練與工程設計、BIM技術等專業能力無直接關聯,可能淪為"表演性合規",某央企調研顯示,87%的新員工認為軍訓內容對實際工作沒有幫助,年輕一代更強調個性化和扁平管理,強制統一化訓練易引發逆反心理。2023年中建某局新員工因軍訓體罰在社交媒體投訴,導致企業公關危機。 傳統建筑是一個體力勞動充斥,腦力與創新不足的行業,在這種情況下,人的服從執行要遠遠強于腦力勞動,企業養成習慣導致過度強調服從可能削弱批判性思維,與建筑行業數字化轉型(如智能建造、低碳技術)需要的創新能力產生矛盾,同濟大學2022年研究指出,參加過軍訓的土木畢業生3年內離職率反而高出對照組5.2%,主因是對僵化管理的失望。部分企業將軍訓期計入試用期但不支付加班費,涉嫌違反勞動合同法。另外有些企業為了省錢將軍訓服務外包給非專業機構,因此導致訓練中暑、摔傷等事故(如2021年某央企項目軍訓傷亡事件)。
總之針對軍訓其實不一定非要堅持形式上的什么軍事化,站軍姿,跑步,鍛煉一類的活動,可以替換部分軍事訓練為"工程模擬沙盤"、"搶險救援演練"等實用課程,中國鐵建某分公司將軍訓時長壓縮50%,新增裝配式施工VR實訓,滿意度提升34%,另外也可以采用"軍訓+素質拓展"混合模式,如隧道集團的"戈壁徒步+團隊課題"設計,既培養毅力又鍛煉項目管理思維,像上海建工等企業已在軍訓中增設"高管咖啡時間""創新提案大賽",平衡紀律性與開放性。
軍訓制度本質是工業化時代管理思維的產物,在數字化浪潮下,建筑央企需重新評估其性價比。短期看,它仍是低成本的文化灌輸工具;長期而言,需向"能力本位"培訓轉型。未來可能演變為"預備工程師訓練營"等更貼合業務需求的形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