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鄉村振興戰略,探索鄉村發展的實踐路徑,7月4日,河南工業大學青禾耕夢社會實踐團奔赴河南省開封市龍亭區班村,在班村村干部的帶領下,開展實地調研活動。團隊通過走訪村莊、交流座談等形式,深入挖掘班村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為助力鄉村發展積累一手素材。
班村的振興,始于文化根基的夯實。實踐團隊首站來到班村村委會,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參觀了村史館、黨史館、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等場地。團隊成員認真聆聽村干部講述,詳細了解了班村自2011年開啟鄉村振興征程的探索。村干部介紹:“我們通過土地分批次流轉,實現從村民分散耕種到企業規模經營的轉變,釋放大量勞動力,同時推進文化振興,引入老藝術家傳授書畫、戲曲,豐富村民精神生活。”在村委會藏書館,村干部向成員們詳細介紹了記載著班村歷史與現狀的《班村志》。據村干部介紹,2000年6月班村集體從三門峽市澠池縣遷徙至現址后,村兩委專門成立專班著手編纂此書,以此留存村落歷史記憶,其中詳細記載了村莊根脈、水土變遷與人物故事。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參觀班村黨史館
步入養殖場,成員們向負責人仔細詢問養殖場的養殖模式、經濟效益,聚焦產業發展細節。在交流中,團隊成員深入了解到班村依托土地流轉發展集體經濟的探索,“我們嘗試過香菇種植、鳥類養殖,同時利用閑置土地打造共享菜園實現增收。”負責人介紹道。盡管香菇種植因人工成本高、鮮貨規模受限等問題進行了調整,但干菇直播帶貨的新嘗試,讓團隊看到班村產業在試錯中求變的韌性。成員們還就產業規劃、市場銜接等與村干部交流,為產業發展出謀劃策。村干部坦言:“集體經濟這事兒,說實在的確實不好弄,但我們心里頭一直惦記著這個事兒,致力于整合一切資源讓百姓富起來。”班村在試錯中積累經驗,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敢闖敢試、韌性調整”的樣本。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與班村村干部進行采訪交流
走訪中,實踐團成員發現,班村街道整潔、民風淳樸,鄉村治理成效顯著。談及環境衛生維護,村干部介紹道:“我們推行‘家家戶戶掃庭院+1名保潔管街道’的模式,用最小成本守住鄉土整潔,村民參與度很高。”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村容村貌,更激發了村民共建共享的主人翁意識。在養老服務體系方面,班村正積極破解老齡化難題。村干部透露:“我們計劃建設養老食堂,解決留守老人吃飯問題,讓在外務工的子女更安心。”此外,村務管理通過“黨員代表共商政策+財務公開透明”機制,確保公平公正。“村委定期召開村民大會,賬目提前公示,大家心里有本‘明白賬’。”村干部表示。這一做法贏得了村民信任,成為基層治理的“定心丸”。值得關注的是,班村立足仰韶文化資源優勢,為鄉村振興開辟新賽道。作為仰韶文化出土文物的發源地,班村正謀劃以文化賦能產業。“我們打算以釀酒文化為紐帶,打造‘文化+產業+旅游’融合項目。”村干部充滿信心地說,“讓沉睡的歷史活起來,變成發展的‘流量密碼’。”這一創新思路,或將推動班村在鄉村振興中實現特色突圍。
圖為班村干凈整潔的街道
此次班村之行,青禾耕夢社會實踐團以實地走訪、深度交流,觸摸鄉村振興的實踐脈絡。從產業探索的曲折到文化治理的智慧,團隊在調研中積累一手素材,既為班村發展凝聚青春思考,也為鄉村振興研究儲備鮮活案例,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新篇章書寫。期待這片土地未來能在文化賦能、產業升級中,走出更具示范意義的鄉村振興之路,為更多鄉村提供可借鑒的“班村經驗”。(通訊員 謝淑嫻)
圖為實踐團隊與班村村干部在村委會合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