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這么一個意味深長的細節——
在城樓下,李衛奉旨賜死年羹堯后,對年羹堯臨死前留下的棋局,劇中為何要給一個特寫鏡頭?
這個“故意讓了一子”的棋局,究竟暗示了什么?
難道被雍正一貶再貶的年羹堯,曾在某個時間段里,擁有先手贏雍正的機會?可若是如此的話,年羹堯當時又為何要放棄那個機會呢?
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隱藏在這個“棋局”背后的真實隱情!
詭異的棋局
年羹堯勝利凱旋的第三天,久旱的京師,突然迎來了一場大雨。
前一秒烈日當空,滿頭大汗的欽天監大學士信誓旦旦地斷言,天絕不會下雨;然而下一秒,隨著午門外清流的歡呼聲響起,風云變色,潑天大雨頃刻而至。
正與諸多手下推杯換盞的年羹堯,聞聽此事,臉色沉重地愣在了當場。
事后,在雍正的暗中調和下,這場由清流領袖孫嘉誠掀起的風波,被暫時壓了下來。可由這場大雨所蕩起的漣漪,卻并沒有完全消失,一股“倒年”的暗流在悄悄醞釀,蓄勢待發。
不久,被雍正派往西北的孫嘉誠,被年羹堯斬殺,消息一傳至雍正的耳中,惱怒的雍正當即下令,免去年羹堯大將軍一職,貶為杭州將軍。
雍正原以為事情到此,就可暫且畫上一個句號,既可給清流和朝野一個交代,又能對年羹堯進行一番敲打,畢竟西北局勢并沒有完全穩定下來,留著年羹堯,關鍵時刻還可酌情重用。
可誰知,接下來的事情發展卻完全脫離了雍正的掌控。
孫嘉誠之死,點燃了整個清流的怒火,在八爺黨的推波助瀾下,參奏年羹堯的折子不斷遞到雍正的案前。
為了平穩局勢,在群臣激憤的壓力下,雍正又將年羹堯貶為杭州參將。
然而這場驟起的風波,在雍正的退步下不僅沒有得到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就這樣,年羹堯又從杭州參將被貶為杭州千總,緊接著又從千總被貶為守城樓的門衛。可即便曾經威風赫赫的年大將軍,已被貶為連從九品都算不上的門衛,清流的怒火仍沒有得到平息。
直到最后,在張廷玉的助力下,雍正終于忍痛下了賜死年羹堯的命令。
接到雍正的命令,一臉沉重的李衛不敢耽擱,帶著翠兒親手準備的飯菜,直奔杭州那個由年羹堯所看守的城樓。
城樓下,剛跟小牧童下輸了一局“井字棋”的年羹堯,見來人竟是李衛,心里頓生某種猜測,雖如此,但他還是愿意相信雍正絕不會對他痛下殺手。
回到住處,見李衛不斷從菜籃里端出飯菜擺到桌上,并言稱是翠兒親手做的,年羹堯心中不好的預感越來越強烈,于是,伸出手向李衛問道:
“圣旨呢?”
見李衛一聽他的話便面露難色,年羹堯當即猜到了圣旨里的內容。
一時間,年羹堯的心中百感交集,隨后他緩慢伸出左手接過了圣旨,另一手掏出那串陪在他身邊多年的手串,對李衛說道:
“狗兒,替我把這個還給他。”
話罷,年羹堯將手串扔在了桌上,沒有打開手里握著的圣旨,悲痛的眼淚瞬間流淌了下來……
完成雍正的交代的任務,李衛沉默著走出了年羹堯的住處,就在這個時候,他看到了年羹堯跟小牧童方才所下的那盤“井字棋”——
在棋局中,輸的一方明顯有不輸的機會,可最后卻故意輸給了對方。
然而,李衛并不知道,棋局中這敗的一方就是被賜死的年羹堯,而年羹堯在下這局棋的時候,不僅故意輸給了對方,期間還放棄了一次贏的機會。
到此,第一問題來了。
地上這個殘留的棋局,究竟暗示著什么?
若按這個棋局所流露出的信息,所暗示的內容顯而易見,那就是在過去年羹堯曾故意讓了雍正一步,否則,若是年羹堯不讓那一步,即便年羹堯不能贏,也絕不會有這個被賜死的結局。
可若是按此來理解,那么年羹堯究竟在什么時候讓了雍正一步的呢,尤其是這一步,年羹堯又是如何讓的呢?
年羹堯的贏局
縱觀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年羹堯的滅亡史,其權力最巔峰的時刻,莫過于他任節制四省的征西大將軍,統領十幾路人馬,平定西北戰亂的時期。
當時,在西北戰場發生了一件特殊的事——
當年羹堯的20多萬大軍包圍了整個青海之后,叛軍羅布藏丹增卻消失了蹤影,因此,雙方展開了漫長的對耗。
如果說,年羹堯曾有過先手贏雍正的機會,那么,這個機會基本上就在這個時期。
注意!
當時,在雍正尚未成立軍機處之前,向年羹堯供應軍餉和糧草的工作,是由總理王大臣老八允祀負責的。
可老八負責了一段時間后,卻主動向雍正提出了辭職:
“皇上,這個差事臣弟實在當不下去了。西北大軍所需要的銀子,一天就要二十萬兩,一個月下來就是七百多萬兩,現在國庫存銀只有一千多萬兩,也只能夠大軍一個月的開支。
“再說糧草,這幾年山西大旱,黃河、淮河又接連發大水,波及到山東、河南幾個省欠收,剛運走的十萬石糧米,也都是從牙縫里擠出來的,再這樣下去,臣弟不知道還有什么法子。”
通過老八所給出的辭職理由,我們不難看出:那個時候,舉全國之力向年羹堯提供軍餉糧草,依舊捉襟見肘。
為此,雍正下令縮減各部衙門開支,情況卻并沒有得到緩解。
不久,戶部的官員又集體提出了辭職,為了確保西北戰事不受到影響,雍正成立了軍機處,并下令查抄了好多大戶的家產,這才勉強維持住了西北的開支。
可即便如此,隨著年羹堯跟西北叛軍對耗時間的加劇,雍正舉全國之力也很難向年羹堯繼續提供軍餉,而負責向西北提供糧草的省份,受災后本就不多的糧草儲備,也基本被年羹堯給掏空了。
幸好在此關鍵時刻,年羹堯及時與西北叛軍決戰,這才化解了一場由“國庫虧空”所引發的朝野動蕩。
而年羹堯先手贏雍正的機會,其實就在這個時候,如果當時年羹堯繼續拖著不與叛軍決戰,雍正又要如何善終呢?
可以說,雍正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由此引發的“內憂”——包括群臣的追責,以及八爺黨的攻擊,而一旦“內憂”產生,那么“外患”就會隨之而來。
到時,內憂外患齊至,雍正下“罪己詔”來引咎退位,也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而在那種情況下,年羹堯可以做的選擇卻有很多,既可伺機發兵勤王謀取政權,又可直接在西北稱王稱帝,甚至還可以聯合羅布藏丹增和阿拉布坦一同謀反。
可以說,無論年羹堯最終做出哪種選擇,也無論當時大清朝是誰在當皇帝,面對年羹堯的大軍,都沒有多少還手之力。
對此,依據很簡單。
西北打仗打的是軍餉糧草,這一點毋庸置疑。
因此,即便到時大清朝勉強能聚集到對抗年羹堯西北大軍的兵馬,但在國庫虧空的狀態下,最終的結果也只會是重蹈康熙五十六年傳爾丹的覆轍。
此時,有人可能會說,內憂未必會發生。
注意,其實當時雍正已經下錯了一步棋,那就是派老九允禟去陣前。
那時,雍正派老九去陣前是要把老九當作“人質”,來震懾八爺黨不要搞小動作。
可問題是,雍正的這一招卻給了年羹堯大做文章的機會。
咱們姑且不提由此年羹堯多了一條與八爺黨聯手謀反的路。只說一點,年羹堯若真把老九給殺了,那么本就虎視眈眈的八爺黨立馬就會借此向雍正反撲,到時內憂直接就會發生。
有人還可能會說,即便以上的推斷都合情合理,可西北大軍卻未必會陪著年羹堯造反。
對此疑問,我們只需要回憶一段劇情就能得到準確的答案。
年羹堯勝利凱旋之日,在御前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雍正在御前召見年羹堯麾下的將軍時,曾下令讓那些將軍“卸甲”,可那些將軍既沒聽雍正的命令,也沒有聽老十三的命令,直到年羹堯發話,這才卸了甲。
當時,年羹堯給出的解釋是:
“皇上,您別介意,他們這些人在軍營里呆慣了,他們只知道軍令,不知道皇上。”
通過這一點,其實就可以得出:
若年羹堯在西北真有謀反或者稱王稱帝的心,那么他手下的那些將士基本上都會聽從年羹堯的軍令而行。
至于,雍正事先埋在年羹堯身邊的眼線,如岳鐘琪、伊興阿等人,別說左右不了什么局勢,若真敢站出來發聲,當場就會被年羹堯處理掉。
由此來看,當時年羹堯故意拖戰,以及提前向各省討要下個月的糧草,除了有借機取利的目的外,很可能也是在為謀反做準備。
誰負了誰?
既然,年羹堯在西北時,曾有先手贏雍正的機會,那么為何到了最后,年羹堯卻主動放棄了這個機會呢?
其實,部分真相就藏在雍正送給年羹堯的那串手串中。
看過這部劇的人,對雍正送給年羹堯的這串手串,應該都有比較深刻的印象。
那時,雍正尚未登基,年羹堯借著捉拿劉八女進而取回《百官行述》的機會,火燒江夏鎮,獨吞了幾百萬兩白銀。
當雍正得知年羹堯獨吞銀兩時,對年羹堯就有了提防。
事后,南巡的康熙為了弄清真相,晉升年羹堯為四川巡撫,召其前去問話。年羹堯在臨行前,就已經意識到雍正對他的提防,于是,他不僅主動接受了雍正要安插的眼線,還借著向雍正討要手串的舉動來進行表態:
“主子,您是菩薩轉世,奴才應該做一個護法的金剛。”
何為護法的金剛?
說白了,年羹堯就是要當雍正背后的打手,處理那些雍正不方便出手或不能出手的事。
當時年羹堯的這番表態有幾分真假,其實很難辨別,但可以確定的是,在雍正登基以后,年羹堯對自己的角色定位,還真就是雍正的“護法金剛”。
這也就是說,這串手串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年羹堯對雍正的忠心,以及他們君臣二人之間的特殊情誼。
當我們帶著這條線索,再去看年羹堯在西北的所作所為,就會發現——
在年羹堯收服十個大內侍衛時,他就曾拿出過這串手串。
因此,年羹堯那么做就是為了雍正,畢竟如果年羹堯不出手收服,那十個侍衛不僅會影響西北的戰事,還有可能會被老九收服,進而給雍正埋下隱患。
后來,在年羹堯殺田文鏡手下的糧道時,他又拿出了這串手串。
因此,他這個行為其實也是為了雍正,畢竟西北戰事關乎雍正的皇位能不能坐穩,當時各省的主要官員大多都是八爺黨的人,如果他不那么做,一些省份就可能會陽奉陰違,借機拖欠糧草,從而影響西北的戰事。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
看似年羹堯在西北做了很多無法無天的事,但實際上,年羹堯做那些事的出發點,大多卻都是為了雍正,為了打贏那一場仗。
也因此,當年羹堯被被雍正從大將軍一路貶到杭州千總時,他才會說出這一番話:
“我早就防著這一天了,在西北為了打贏這一仗,我殺了那么多人,又得罪了那么多人,報應遲早是要到的。大丈夫處事,憂讒畏譏是死,轟轟烈烈也是死,我現在什么都得到了,就是死也值得了。”
而這一番話,其實也間接證明了年羹堯在西北打仗期間,并沒有異心。既然年羹堯沒有異心,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何會放棄那個可以先手贏雍正的機會了。
除此之外,年羹堯會放棄那個先手贏雍正的機會,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
當初,年羹堯為了坐穩大將軍的位置,曾給雍正寫過密信,打算坑殺富寧安來殺雞儆猴。
對此,雍正不僅予以了默許,還在回信中強調:
“該怎么做放手去做,朕會支持你,就是做錯了,朕也不會怪罪你……總之,你要替朕爭氣,剿滅了叛軍,守住了西北的門戶,你就是朕的恩人。”
一個人要辦一件事,總要有相應的動機,尤其是要辦的事,還是造反這種風險極大的事,就更需要相應的動機。
可對年羹堯來說,能鼓動他去造反的動機并不多,只要他能打贏西北這場仗,他就是雍正的恩人,那么雍正絕不會虧待他。
因此,若是為了“權”,他完全沒有必要造反。
而他在西北那般鋪張浪費,甚至于雍正也可能猜到他遲遲不與叛軍決戰,有借機斂財的意圖,但雍正對此卻予以了最大限度的容忍,既如此,他就更沒有理由去造反了。
所以說,即便當時年羹堯故意拖戰,也是在為造反做準備,但見雍正對他的態度,他也絕不會鋌而走險。
甚至于,他之所以會放棄那個造反的機會,在某種程度上,他還有一種特殊的心思——我放棄了原本可以穩贏你的機會,更坐實了在你口中“我是你恩人”的這一點。
正是因為年羹堯有這種特殊的心思,這才有了年羹堯凱旋回京的飛揚跋扈,也才有了他后續行為里的目中無人。
因此,基于以上的種種信息,年羹堯之所以會有后來那般悲慘的結局,一半原因怪他自己,不懂得收斂,行事太過飛揚跋扈;
而另一半原因卻在雍正的身上,若非雍正一次次以“恩人”相稱,也斷不會導致年羹堯擺不正自己的身份,那般恃寵而驕。
但若是站在年羹堯的角度上,基于他自認對雍正的付出,基于他所認知的這段君臣感情,他并沒有任何辜負雍正的地方,反倒是雍正一次又一次地辜負了他。
可即便如此,年羹堯對雍正也仍抱有某種期待,所以坐在城樓下的年羹堯,還會拿出那串手串發呆,他覺得雍正不會如此無情。
也因此,當年羹堯得知雍正竟真要賜死他時,才會憤懣地將那串手串扔在桌子上,叫李衛替他還給雍正。
至于在那一刻,年羹堯為何會落淚——
或許是,年羹堯終于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或許是,直到那一刻,年羹堯才徹底對雍正失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