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起來!前進!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上海發出了抗日救亡的民族強音。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解放日報“抗戰?上海尋跡”報道組兵分多路,從不同視角尋找上海抗戰印跡。我們尋訪的第二路,尋找當年那些鼓舞人心的文藝作品誕生之處,訪問文化名人抗戰期間在上海奔走的人生軌跡,回望上海民眾在民族危亡之時萬眾一心的覺醒。
滅人之國,先去其史。
抗戰真刀真槍對峙之時,另一場戰斗也悄然打響:日本派出大量人力搜羅、轉移甚至毀壞中國的文物古籍,試圖從文化上對中國進行殖民,掐斷中華文明延續。
江南自古富庶,有藏書風氣;當時的上海已是國際化都市,多方勢力盤踞,都想獲得這些珍貴資源。抗戰期間,一批仁人志士堅守上海,為保護這些珍貴的古書典籍做出了重大貢獻。曾在商務印書館任職并兼任復旦、暨南兩所大學中文系教授的鄭振鐸就是其中之一。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此次尋訪中,走訪了鄭振鐸后人鄭源,聽他講述先輩們為保存古書典籍付出的種種艱辛,其中不少交鋒爭奪之曲折緊張,不亞于一出“諜戰”。
嘉業藏書樓位于浙江南潯,建于1920年,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口字形兩層樓,全盛時期藏有古籍珍本60萬卷。因末代皇帝溥儀所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它的主人是“南潯四象”之首劉鏞的長孫、號稱“江浙巨富”的劉承幹。
因豐富的收藏,1940年起,嘉業堂被多方勢力盯上。“比如‘滿鐵’大連圖書館,背后是日本關東軍,前兩年就從嘉業堂買走了《永樂大典》44冊,現在又想買走全部藏書。”鄭源說,還有日本軍部背景的東亞同文書院、從事文化滲透的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代表汪偽政府的大漢奸梁鴻志等等,開價從37萬銀元一路漲至60萬。
劉承幹當時避居在上海租界內,他深知如果拒絕日本人,對方一定會撕下偽善的面孔。但不論將藏書賣給其中哪一方,這些珍貴古籍可能就再也回不到中國了。
“此數月中,誠江南文化之生死存亡關頭也。”鄭振鐸為這批珍貴古籍憂心忡忡,采取積極行動與侵略者爭奪。他充分發揮自己交友廣闊的優勢四處活動,先是以舊情和民族大義勸退了來自北平的書商,進而成功讓來自北平為偽滿購書的書商放棄爭奪。隨后他又找到劉承幹,提議出資買下其轉移至上海租界的嘉業堂藏書最精華部分。
此時,最大的敵人“滿鐵”內部出現權力斗爭,對于要不要花巨資買中國古書產生了分歧。鄭振鐸趁機在劉承幹上海藏書處瀏覽近半個月,最終在1941年4月,以25萬銀元的價格秘密買下了嘉業堂藏書中最精華的部分,包括明刊本1200多種,鈔校本36種,其中還有明代抗擊倭寇的珍貴史料。
“剩下的藏書就算都賣掉,損失也沒那么大,還能讓劉承幹對日本人有個交代。”鄭源說,鄭振鐸在挑選書目時,考慮的更多是研究價值而非收藏價值,“在那個山河淪陷的年代,他想的是盡可能為國家保存文脈。”而在相關的工作報告中,鄭振鐸也留下了自己這樣做的理由:“民族文獻、國家典籍為子子孫孫元氣之所系,為千百世祖先精靈之所寄。若在我輩之時,目睹其淪失,而不為一援手,后人其將如何怨悵乎!”
原標題:《他在堪比諜戰的古籍爭奪中擊敗日本人,將明代抗倭等珍貴史料典籍留在中國》
欄目主編:簡工博 文字編輯:簡工博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王閑樂 林子璐 劉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