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篇評彈《千里江山圖》之后,上海評彈團又一部原創新作《烽火書魂》在7月17日正式建組。抗戰時期,以鄭振鐸為首的文化界人士挽救江南古籍的歷史故事,這一次被重新發掘,以評彈特有的“說噱彈唱”展現在觀眾面前。
《烽火書魂》將于9月中旬在蘭心大戲院正式上演,以此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烽火書魂》由蘇州大學傳媒學院許靜波教授編劇,上海劇本創作中心編劇杜竹敏撰寫唱詞,兩位青年作家都是畢業于復旦大學的博士。而上海評彈團的高博文、吳新伯、陸錦花等諸多評彈藝術家擔綱主演。
全劇所聚焦的是一段真實的歷史,但因為當年鄭振鐸、張元濟、高君箴等人的“為國聚書”是秘密工作,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逐漸為人所知,而那時他們其中多位已經不在人世。
“說書人講護書人”,重現歷史故事,成為這部評彈中篇尤其有意義之處。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后,經過卓絕戰斗,中國軍隊退守上海。日軍占領除上海租界以外的華界疆域,上海由此進入長達三年的孤島時期。與此同時,江南自明清以來涌現的眾多藏書樓,如湖州皕宋樓、南潯嘉業堂、寧波天一閣、常熟鐵琴銅劍樓、杭州八千卷樓等,皆遭遇困境,江南藏書家們不得不將視若珍寶的古籍藏書發賣,遭到了日本與歐美文物販子的覬覦。
暨南大學教授鄭振鐸、前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華東師范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的前身光華大學的創辦人張壽鏞、暨南大學校長也是歷史學家的何炳松、中法大學教授張鳳舉在1940年組建“文獻保存同志會”,上書國民政府教育部,以中央圖書館經費為基礎,為國家秘密收購江南藏書家散佚的珍貴典籍。
在兩年多的時間里,“文獻保存同志會”累計收購了嘉業堂、藝風堂、群碧樓、適園藏書樓等4864部善本古籍(約4.8萬冊),包括宋元刊本300余種及歷代孤本。這些善本被收購后轉移到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又在日軍侵占香港時,被掠奪到日本。抗戰勝利后,又是“文獻保存同志會”成員張鳳舉參加教育部特別代表團赴日,追回被劫古籍,終于保住了江南文脈、華夏書魂。
這部原創中篇評彈以其中鄭振鐸和日寇爭奪嘉業堂藏書一段故事為核心,再現了那段歷史和中國文人精神情操。建組會上,劇組主創許靜波、高博文、吳新伯,以及上海評彈團藝委會顧問馬尚龍、王昕軼、周力等共同探討了劇本和歷史細節,以及舞臺呈現和表演方式,力求為抗戰勝利80周年獻禮一部佳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