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張書畫文物修復師賽區現場
木屑紛飛,手中的鋸在木料上游走,19歲的大二學生張玥眼神專注,臉上汗珠滾落。10余個小時后,清式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拱已見雛形。
這是四川瀘州舉辦的2025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二屆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比賽現場。參賽選手年齡跨度從19歲到59歲。“初入江湖”的在讀大學生和“擇一事,終一生”的五旬老師傅,共同在指尖上詮釋工匠精神。
這場比賽堪稱文物技能人才的“武林大會”,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3名選手“華山論劍”。他們在金屬文物修復師、陶瓷文物修復師、紙張書畫文物修復師、木作文物修復師、泥瓦作文物修復師、考古探掘工六個項目展開“巔峰對決”,用理論和實操的硬實力“說話”。
師徒同臺 傳承技藝
“我們這個行業做到老,學到老。”
在木作文物修復師賽區,唯一的女選手張玥吸引了眾人的目光。觀摩比賽的人群密切關注著張玥的 “進度條”。
賽場上許多老師傅的工齡比張玥的年齡還大,壓力不可避免,“老師傅干得很快,我努力跟上他們的步伐。”比賽要消耗大量體力,立志做“脆皮大學生”的張玥,賽前一個月開始每天和老師去工坊練習,彌補體力不足。
張玥就讀于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學院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她從小看著父親制作木制家具,萌生了對木作的興趣。進入大學后,她將進入古建筑領域工作列入職業規劃,立志“學習傳統文化,傳播傳統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古建筑”。
37歲的王振之是張玥的老師,在學校教授木工相關的實踐課程。在他看來,張玥能沉得下心。幾年前,在一次職業技能大賽的天津選拔賽中,王振之獲得第三名,并拜冠軍為師。隨著學習的深入,王振之的心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剛入行的時候,學會榫卯搭接就覺得自己很厲害,現在,覺得自己差得還很遠。”
這次與徒弟同上賽場,王振之評價這段奇妙際遇,“正如我的師父所說,‘我只是你和魯班的介紹人。’在魯班‘祖師爺’的‘助佑’下,我們共同感受著工匠精神的傳承。”
來自江西的泥瓦作文物修復師張祝兵,是大賽中年齡最大、工齡最長的選手。他13歲便開始跟著師父學徒,46年來走南闖北,見識了全國各地的古建。他說,古建的修繕注重細節,也考驗經驗。
“我們這個行業做到老,學到老。”張祝兵坦言,文化基礎和體力不如年輕人,看重通過比賽學習和展示傳統技藝。他在工作中帶了十多個徒弟,常和年輕人交流,想要把一手技藝傳承下去。
老中青三代技能人才同臺競技,共同懷著對技藝的執著追求、對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對文化的敬畏之心。
“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不僅是為了完成一項任務,在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過程中要注重技藝的傳承。”大賽實操比賽的總裁判長之一、國家文物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專家庫專家張立方說。
高手對決 匠心流轉
“要對文物懷有熱愛及敬畏”
默默無聞的文物修復、考古探掘高手,在競技舞臺上開啟對決,迎來屬于他們的高光時刻。
來自湖北省博物館的張濟夏抽到的考題是修復一件宋代影青釉劃花瓷碗。他觀察到瓷碗色彩豐富,胎體極薄,有劃花花卉紋飾,表面有少量硬結物,口沿缺損近50%,整體缺損40%。
張濟夏需要根據文物病害狀況,制定合理的修復技術路線、繪制病害圖、編制修復方案,完成文物的保護修復,并完成修復檔案。清洗、補缺、修整、作色、補繪、調光,在張濟夏的妙手下,這件瓷碗煥發新生,也讓他斬獲陶瓷文物修復師項目一等獎。
賽場之上,選手們修復的都是真文物,因而慎之又慎。張濟夏拿到文物后判斷,補缺和作色是最具挑戰性的兩個環節。在修復過程中,他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在保證結構穩定的同時,兼顧真實性和藝術性,用4個小時調整顏色,七八種顏色疊加達到理想效果。為了準備比賽,張濟夏和另外兩位參賽的同事郵寄了9個木箱的工具到比賽現場,包括氣泵、噴筆、干燥箱等。
在文物行業,人們常說,“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劍”。獲獎是對張濟夏這樣的職業堅守者的肯定。從業15年,張濟夏認為,文物修復行業是一門學無止境的學科,需要文物、美術、雕刻、繪畫等多領域的知識。如今,他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面孔。“要對文物懷有熱愛及敬畏,這樣才能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和熱情。”張濟夏說。
24歲的伊文龍皮膚黝黑,在全場泥瓦作文物修復師中年齡最小,卻拔得頭籌。比賽中,他按照圖紙要求有條不紊地砌筑墀頭墻,如同雕琢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雖然對手是經驗豐富的前輩,但伊文龍自信地告訴記者,他是抱著“保二爭一”的目標參賽的。
伊文龍供職于中興文建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工作6年來,參與過居庸關長城、明十三陵長陵及慶陵等修繕工程。他出生于工匠家庭,受父親影響從小接觸古建修繕,對手工藝很有興趣,于是,“越做越喜歡,越做越深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00后”選手,伊文龍有的是力氣和頭腦。他善于鉆研和創新,研發的“磚鋸”形似木鋸,專門運用在泥瓦作上,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獲得專家認可。“我會努力前行,做好傳統技藝的傳承人。”伊文龍說。
技賽搭臺 職路護航
“文物修復是久久為功的事”
早上5點,天剛蒙蒙亮,尤菊已乘上大巴前往黃氏壩遺址參加“大考”。考古探掘項目的比賽分為考古勘探和考古發掘兩部分。為了避開高溫時段,尤菊上午要在黃氏壩遺址進行考古勘探,晚上則要在另一處考古發掘考場奮戰至10點。
考古勘探與發掘工作條件艱苦,對體力有較高要求。記者驚喜地看到,今年有3名女選手進入考古探掘工的決賽圈,24歲的尤菊就是其中之一。尤菊說:“體力雖然是我的弱勢,但我的耐力好。”
風吹雨淋、高溫酷暑并沒有擊退她。“田野是很快樂、自在的工作環境。”考古給尤菊的生活帶來的是“與幾千年前古人對話的驚喜”。她透露,未來會向有經驗的師父學習,提升專業素養。
高素質人才的匯聚為文物技能領域注入了創新活力。本次大賽參賽選手中,高學歷層次占比較以往更高。本科以上學歷達到53.58%,其中本科生111名(較上一屆增長61%)、碩士生45名(較上一屆增長96%)、博士生1名。來自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的黃偉是一名在讀博士,她表示,大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為全國各地的同行創造了學習交流的機會。
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是文物技能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使用、保障激勵的重要途徑。據悉,獲得大賽一等獎且符合申報條件的選手,可由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優先申報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各比賽項目前15名獲獎選手可獲得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晉升,這無疑為他們搭建了職業進階的通道。
“文物修復是兩個生命的交流。文物修復是久久為功的事,需終身學習。”從事文物科技保護研究工作40余年的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副理事長韋荃說。他認為,大賽將幕后工作推向臺前,搭建了展示風采和交流進步的平臺,“希望更多人加入,讓文物保護的‘火’繼續燒下去。”
青年人帶著鋒芒畢露的銳氣劈開新章,老師傅以歲月沉淀的掌紋續寫傳奇,這場跨越年輪的“武林大會”,為保護文化遺產寫下動人的注腳。在考古工地的烈日下,在文物修復室里,這場匠心接力從未停歇……
稿件來源:中國文化報 記者:張 影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