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在中醫典籍中被稱為"經行腹痛",其病機關鍵在于氣血失調、經脈不暢。此癥多見于年輕女子,每逢經期便發小腹疼痛,輕者尚可忍受,重者則輾轉難安,甚則伴惡心嘔吐、冷汗淋漓。《諸病源候論》有云:"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氣血,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于胞絡。"可見寒邪內侵、氣血不和實為痛經之主因。元代著名醫家朱丹溪更提出:"經水將來作痛者,血實氣滯也。"這些論述為我們認識痛經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臨證所見痛經患者,多呈現氣血失調之象。若見經前乳房脹痛、小腹脹滿拒按,經行則痛減,經血色紫暗夾塊,此乃肝郁氣滯、血行不暢之證;若小腹冷痛、得熱則舒,經血色暗有塊,則屬寒凝血瘀之候;而經后小腹隱痛、經血色淡質稀者,多為氣血虛弱之象。余曾診治一李姓女子,年二十有三,每逢經期則小腹冷痛難忍,需臥床休息,經血色暗有塊,伴有四肢不溫、腰酸背楚。觀其舌淡紫,苔薄白,脈沉緊,此乃典型寒凝血瘀之證。
治療此證,當以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為要。予少腹逐瘀湯加減:小茴香10克、干姜6克溫經散寒,當歸15克、川芎10克養血活血,延胡索15克、五靈脂10克化瘀止痛,肉桂6克、烏藥10克溫通經脈。配合艾灸治療,取關元、三陰交等穴以溫養胞宮,每日一次。經治三月,患者經期腹痛明顯減輕,經血轉紅,血塊減少。續治半年后,經行基本無礙,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日常調護方面,當謹記"未病先防"的原則。起居調攝首重保暖避寒,經前一周即需注意腰腹保暖,避免涉水淋雨,忌食生冷。飲食調理當遵循"溫通血脈"之旨,經前可飲紅糖姜茶以溫通經脈,日常多食桂圓、紅棗等溫補之品,適當飲用玫瑰花茶以疏肝解郁,切忌貪食冰品冷飲。適度運動亦不可少,平日可練習瑜伽、太極拳等舒緩運動以調和氣血,但經期應避免劇烈運動。
情志調攝亦是治療關鍵。此類患者多因痛經反復而焦慮不安,當以"疏肝解郁"為原則,勸導患者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情緒波動。可通過聽音樂、散步等方式放松身心,家屬的理解與支持尤為重要。另需特別注意,本病治療需順應月經周期,醫者當指導患者把握最佳調理時機。
預防調養方面,可于經前一周開始服用溫經散寒之品,如艾葉煮蛋、姜棗茶等。平素可常按揉三陰交、血海等穴位,或用艾條溫和灸氣海、關元等穴,以溫養胞宮。適當練習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兩手攀足固腎腰"等動作,有助于調和氣血、強健脾胃。
痛經雖非重癥,然若失治誤治,日久可成頑疾。清代醫家傅青主曾言:"女子以肝為先天,調經必先理氣。"這正道出了治療痛經的精要——通過調和氣血、溫通經脈,使血行順暢,氣機調達,則經行自然無礙。現代臨床實踐表明,中醫治療痛經具有獨特優勢,在根治病因、防止復發方面顯示出良好效果。若能堅持調理,多數患者可獲得滿意療效,重展歡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