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學軍 董魯峰
有媒體報道說,濟(寧)菏(澤)鐵路的修建,結束了菏澤境內不通火車的歷史,1980年2月8日,第一列火車開進菏澤。這一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早在1976年,菏澤境內就通了火車。那一年,規劃建設的沿黃河南岸大堤東起當時的菏澤地區梁山縣銀山公社(現為泰安市東平縣銀山鎮),西至河南蘭考縣東壩頭的東銀鐵路,鐵軌已經從銀山鋪設至鄄城縣境內,滿載防汛石頭和物料的火車,開始從銀山發車,穿行在梁山、鄆城、鄄城三縣黃河大堤之上,并隨著鐵軌的不斷鋪設,逐步延伸至菏澤縣、東明縣。東銀鐵路,才是在菏澤境內修建開通的第一條鐵路線!
籌劃十年東銀鐵路才修建
說起東銀鐵路這條鐵路線的修建,和菏澤作為萬里黃河入魯第一地市的地理位置有關。菏澤位于魯西南地區,偏居于山東省的一角。新中國成立初期很長一段時間內,菏澤交通十分不便,境內既沒有發達的公路,也沒有像山東其它一些地市那樣,早就有津浦鐵路或膠濟鐵路線通過,成為了一個交通死角。
(銀山始發站歷史照片-資料片)
而當時菏澤地區轄區內的東明縣、菏澤縣(現牡丹區)、鄄城縣、鄆城縣、梁山縣,長約200多公里的黃河沿岸有多處險工,每遇黃河洪水爆發的年份,防洪護堤所用石料等物資,主要靠帆船(后來才有機器拖船)和馬車運輸(汽車數量很少),不僅速度慢,遇到大雨天氣和洪水泛濫,也不可靠,石料的運輸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為解決菏澤防汛石料的運輸問題,最早在1962年9月,黃委會就曾邀請長沙水利運輸設計院進行了東壩頭至位山段輕便鐵路的實地勘測,編制了《黃河東壩頭至位山窄軌鐵路規劃書》。在1963年1月18日制訂的《黃河下游運輸能力恢復和發展三年規劃(草案)》中,又提出興建東壩頭至位山窄軌鐵路,并打算三年內根本解決黃河下游的石料運輸問題。1964年11月,黃委會以黃工字〔1964〕第111號文呈報水電部,提出為取得防洪的主動和進行河道的全面整治,再次報請修建東壩頭至高村間輕軌鐵路。但均未得到批準。
隨著治黃事業的迅速發展,黃河下游的新建工程逐漸增多,所需防汛物料運輸困難也隨之加劇,解決運輸問題迫在眉睫。為此,山東黃河河務局于1969年9月向山東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提出了興建黃河運石鐵路的報告。黃委會根據三門峽黃河規劃會議精神,1969年數次向水電部提出修建由河南蘭考縣東壩頭至山東梁山縣銀山公社鳳凰山的窄軌鐵路。
(1989年,東銀鐵路職工趙巧云的女兒和兒子在東銀鐵路鄄城段董口車站--資料片)
但由于種種原因,鐵路建設規劃經歷幾次沉浮,遲遲沒有獲批。1971年,在山東黃河河務局的建議下,山東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以革生字〔1971〕第232號文再次向國家計委報告,要求先行修建東銀鐵路西段110公里,國家計委仍沒有批復。但菏澤地區對興建東銀鐵路熱情很高,一直沒有灰心,多次提議興建。黃委會也一再向水電部和國家計委反映,要求抓緊興建。直到1972年5月,經水電部核心小組研究,同意修建東銀鐵路,列入1972年部屬黃河防洪基建計劃。當年7月,山東黃河河務局根據分期分段修建,便于施工和有利于邊建邊用的原則,提出了自下而上施工(自銀山向上修建)的意見。1972年10月30日,山東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革生字〔1972〕第263號文,向菏澤地區革命委員會發出通知,確定由菏澤地區負責組織力量施工。投資、設備及三材等由山東黃河河務局系統申請和下達,全部工程分兩期施工,力爭1974年完成。
1972年11月7日,設計年運輸能力35萬噸,全長210公里,東起當時的菏澤地區梁山縣銀山公社,西至河南省蘭考縣東壩頭險工(后來調整為西至菏澤地區東明縣霍寨險工)的專用窄軌鐵路——東銀鐵路開始動工興建。
三縣4.8萬民工完成首期工程
據1986年東銀鐵路局史志編寫組編《菏澤地區黃河東銀窄軌鐵路志》記載,1972年10月30日,中共菏澤地委研究決定,成立菏澤地區黃河東銀窄軌鐵路施工指揮部,任命李景新為指揮長,張珠環為政委,任萬選、于軍為副指揮長,王品瑞為副政委。1972年11月7日,東銀鐵路動工興建,當年完成梁山縣銀山至鄄城縣董口險工104公里路基土方工程(董口至東明縣與河南蘭考交界處的土方,是由當時的菏澤黃河修防處在1976年春季培修黃堤時一并完成的)。
另據2011年東平湖管理局防汛石料供應處史志編委會編《山東黃河東銀鐵路志》記載,1972年冬路基施工時,為確保工程質量,在技術上除貫徹黃堤培修的一般要求外,東銀鐵路施工指揮部還制訂了《東銀窄軌鐵路路基土方工程施工要求》作為施工依據。基本要求是:路基高度基本與黃堤相平;路基沿黃堤部分除背河側鐵路占用4米外,堤頂臨河側下余交通路面寬6米,險工處8米。按設計實測計算,1972年冬施工的路基土方工程約為250萬立方米,需用工日200多萬個(包括梁山縣國那里至十里堡拆石護坡在內)。
(1986年,東銀鐵路職工趙巧云(左)和兒子任大鵬,以及同事謝德翠(右)在東銀鐵路鄄城段董口車站--資料片)
上述任務經菏澤地委研究,確定由鄄城、鄆城、梁山3縣負責完成。鄄城縣出工2萬人,鄆城縣出工1.5萬人,梁山縣出工1.3萬人。按出工人數分段施工,各縣任務包干完成。為加強施工領導,各縣和公社都在工地上分別設立了施工指揮部,在地區施工指揮部的統一部署下,具體組織所分堤段的施工。
當時施工任務段分工情況是:鄄城縣民工完成鄄城縣的董口至鄆城縣的侯樓一段,全長52.7公里,土方82萬立方米,工日43萬個;鄆城縣民工完成侯樓至梁山縣的國那里一段,全長33.7公里,土方61.7萬立方米(內有部分拆石護坡任務), 工日42.7萬個;梁山縣民工完成國那里至銀山一段(內含三條支線),全長17.7 公里,土方81.5萬立方米,工日46.7萬個。這次施工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戰線長,準備工作下手晚,加上測量工作剛剛結束,到開工時有的路段的土方工日尚未算出,所以在分配任務時,雖然考慮到工程數量、取土遠近和出工人數等因素,但仍然出現了縣與縣之間任務不夠平衡,甚至差距較大。但三縣民工不分你我,施工熱情很高,按期完成了施工任務。 實際完成土方271萬立方米,完成投資177.65萬元。要知道,當年機械化的工具很少,民工施工所用的工具,主要是鐵锨、抬筐、地排車、獨輪車,以及夯實土層的石硪,民工勞動的艱辛可想而知。應該說,當年菏澤沿黃幾個縣的人民為修建東銀鐵路做出了巨大貢獻。
由于黃河大堤蜿蜒曲折,不少急轉彎處不適于鐵路行車要求,為此,在修筑路基時,對黃河大堤的一些路段進行了截彎取直。因為沿途要跨越耿山 、徐莊、十里堡、林辛、石洼、國那里等大中型涵閘6座,必須興建相應的過閘工程設施。當年12月底就竣工時,共建成小橋涵13座,改建大橋1座,完成徐莊、耿山口兩座大橋的主體工程。
隨后的幾年,又相繼建設了整個鐵路線難度最大的國那里大橋,以及十里堡、林辛、石洼三座分洪閘的鐵路橋增建任務。
(1989年,東銀鐵路職工趙巧云的一雙兒女和同事梁士軍的一雙兒女在東銀鐵路鄄城段董口車站--資料片)
另外,東銀鐵路的車站,除銀山車站外,依照設計都是沿黃堤而設。車站建設需修建房臺,在1972年冬和1973年春兩次路基土方施工中,曾附帶修建了銀山至左營之間各車站的房臺,因面積較小,只建造了一些臨時房屋。1975年到1977年又陸續擴修和修建了銀山至舊城之間各車站的房臺,是由當時的菏澤黃河修防處在1976年復堤時一并修建的。后來,部分車站房臺又隨菏澤黃河修防處黃堤淤背區建設得到擴展。
一開通就顯示出鐵路運輸優越性
東銀鐵路沿黃河南岸大堤鋪軌,始于1975年。1976年鋪軌90多公里,這一年夏季,在已經鋪軌的線路上,開通了火車承運石料的運營,屬于邊運營邊向前鋪軌施工。最早開行的火車,是1974年就已經購入的ZN120型內燃機車。這種機車適用于短距離運輸,可以前后瞭望,一次可牽掛20輛6噸礦斗,裝載120噸貨物。前期鋪設路軌所需的物料基本都是由這種機車牽引運送的。到后來,隨著運輸距離逐漸延長和運輸任務不斷增大,該機車牽引力小、速度慢的特點,已經不適應運輸需求。故此,1977年后,開始陸續購進十幾臺NY380型液力傳動內燃機車,這種機車牽引力大,液力傳動,變速平穩,制動靈活,大大增強了運輸效率。
(滿載石料的列車駛出銀山站—資料片)
在1976年東銀鐵路開始運營的當年,鐵路運輸的優越性就初步顯示。當年伏秋大汛,梁山、鄆城河段多次出險,僅靠航運不能解決問題,險段石料告急。東銀鐵路充分利用尚未全面校正的近百公里線路,風雨無阻,日夜運石。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運輸防汛石料5000立方米,為黃河安全度汛贏得了時間,首次顯示了鐵路運輸的優越性。
1981年東銀鐵路銀山——霍寨路段貫通,當年運量達9.4萬立方米。該鐵路最終實際共鋪設軌道183.6公里,其中正線158公里,屬于軌距為762毫米的窄軌鐵路。從此,石料采運隊的所有船舶不再承擔黃河防汛石料運輸任務。
東銀鐵路的“東”,本是指東壩頭(屬河南蘭考);“銀”,是指銀山鎮。而實際輔軌起于銀山,止于東明縣霍寨,所以后來的“東”,也就算是指東明了。這樣說來,東銀鐵路,在當時修建開通的一段時間內,完全是建設在菏澤地區轄區內的黃河大堤之上,成為菏澤境內主要為黃河防汛服務的一條窄軌鐵路線。
1982年秋,黃河花園口發生了人民治黃以來的第二次特大洪水,菏澤地區沿黃5縣灘區全部漫灘,洪水偎堤,各縣修防段告急電話接連不斷。東銀鐵路局根據山東黃河河務局電令,一列列搶險列車迎著狂風暴雨,準時抵達出險地點。短短10天的時間,搶運防汛石料6000立方米,為戰勝洪水立下了功勞。
隨著時代變遷 運行20年后拆除
然而,隨著公路運輸的發達,以及其他客觀條件的變化,通過東銀鐵路的運輸石料的任務大幅度減少,造成連年虧損。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寬河固堤”治河方略的實施,兩岸控導、護灘工程對“滾河”起了很大作用,下游河勢已相對穩定。小浪底水庫的建成運用,使得下游防御標準由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黃河防汛石料需求量逐年減少,1990年以后,魯西南河段石料需求量驟減,再加上東銀鐵路軌道和機車車輛也已老化,整個鐵路線繼續維持運營面臨諸多困難。鑒于此,經山東黃河河務局、黃河水利委員會和水利部多次考察論證,經水利部批準,決定1994年底東銀鐵路停運,1995年3月10日起,東銀鐵路正式開始拆除。1995年7月20日,東銀鐵路拆除工程全部完成。
(1995年3月東銀鐵路正在拆除—資料片)
東銀鐵路運營約20年的時間內,共計運輸防汛石料93萬立方米,運送各類建材物料13萬立方米,為菏澤地區的黃河堤防建設、河道整治、抗洪搶險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東銀鐵路在完成山東黃河河務局下達的運輸任務的同時,還為河南省濮陽縣黃河河務局、范縣黃河河務局提供石料運輸服務,有力地支援了兄弟省縣的防汛工作。
東銀鐵路的建設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運輸能力的提高促進了石料開采業的發展,防汛石、料石開采的副產品又帶動了石子、石灰、石粉的生產,銀山一帶的石料產品有一部分由東銀鐵路運往菏澤地區沿黃各縣。每年防汛石及其他石產品銷售都給當地帶來豐厚的回報,銀山鎮成為東平湖西岸的經濟強鎮。
老職工回憶起往事感慨萬千
今年68歲的趙巧云女士,曾是東銀鐵路的職工,1975年,她高中畢業后下鄉當知青,1978年招工時,被招到東銀鐵路舊城車站(鄄城中心站)工作。后來,她又先后被調整到劉莊車站、董口車站、蘇泗莊車站等處工作,干過扳道員、信號工、話務員等多個工種。“那時,每天都有一列火車從銀山過來運送物資,主要是石料,也有一天來兩班車的。”趙巧云回憶說,汛期來臨時,最多的時候,一天能來三四班列車。
“1995年拆除鐵軌線路時,很是不舍呀?”回憶起東銀鐵路的事情,趙巧云充滿了留戀和懷念。
72歲的馬振軍先生,1973年被招工到東銀鐵路當合同工,干了三四個月后,回到鄄城黃河修防段,去修建導流壩。1975年4月,他重新被招工到東銀鐵路,在器材科具體負責收購鋪路用的石子。他回憶說,那時,民工都是按照規格手工砸石子,沒有機器作業,后期才用上機器。砸好的石子,民工用地排車運到路基上,他們測量石方收下,給民工開個條子去領錢。
(拆除東銀鐵路后的鄄城縣左營段沿黃大堤景象)
今年73歲的任守棟先生回憶說,1980年,已經高中畢業多年的他,正趕上大招工,被招到東銀鐵路工作。那時,東銀鐵路的運輸已經開通了,主要是為黃河防汛拉防汛石,幾乎天天都有車來。汛期的時候,拉得多一點,不是汛期的時候少一點。一般情況下,最多的時候,每天來四五列車,車少的時候呢,也有兩三列。任守棟說,那時候黃河壩頭上,很缺防汛石,沒有鐵路的時候,主要是依靠黃河里的帆船運輸石頭,速度很慢。自從東銀鐵路開通后,哪里一旦需要石頭,第二天火車就可以拉過來,運石頭的速度大大加快了。380型的內燃機車,一個車斗可以裝20噸石頭,一般情況下,一列火車掛十個車斗,或者13個車斗,一趟火車可以運送200多噸石頭。因此,從東銀鐵路開通以后,菏澤地區沿黃的壩頭上再也不缺石頭了。
從1980年入職東銀鐵路,到1995年東銀鐵路拆除,十六年間,任守棟從一名普通青工逐步成長為基層火車站負責人,先后擔任蘇泗站、舊城站的站長。他十分感慨地說,那時火車站的工作,主要分工務、站務這兩塊,工務主要管維修線路,站務主要管接車發車。跟大鐵路線不一樣,大鐵路線沿路都是信號燈,東銀鐵路是窄軌鐵路,許多操作都是手工,比較落后。扳道員都會拿個小旗,一個綠旗,一個紅旗,不管刮風刮雨,只要這個火車快來了,扳道員都得拿著旗子,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很是辛苦。讓他頗為自豪的是,自從他擔任站長,每年整個東銀鐵路十六個火車站評先評優,他所在的站都名列前茅。他還曾帶領職工,因陋就簡,采用土辦法,解決了因彎道半徑設計偏小造成鐵軌出險“鵝頭”的問題,保障了機車運輸的安全。
“東銀鐵路現在雖然拆除了,但回想起來,東銀鐵路運行期間,在當時的歷史階段,為整個菏澤地區黃河防汛做出了很大貢獻,功不可沒!”任守棟頗有感慨地說,他現在很懷念那一段人生經歷。
留住人民治黃的一段奮斗歷史
作者作為在黃河大堤旁邊長大的菏澤人,小時候第一次見到的火車,就是東銀鐵路駛來的火車。那時每天火車來的次數并不多,大部分時間里,整個鐵路線上空空蕩蕩。
(銀山東銀鐵路文化展館)
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當時不太懂事的幾個小伙伴,曾幾次踏著鐵路線上的枕木在軌道上行走,邊走邊撿起下面的石子玩耍。有時候,看到火車駛來,還故意拿出一分或二分的硬幣放在鐵軌上,看著火車駛過,再拿起被火車輪子碾壓變形的硬幣,相互展示,笑哈哈地散開。那時候,看見火車車斗里裝滿了石頭,也不知道拉石頭是干什么用的,更不知道這些石料對黃河防汛抗洪的重大作用,現在想起來這些陳年舊事,心頭不免生出幾分羞愧。
至今,東銀鐵路已經被拆除30年了,慢慢被人遺忘。年輕一代的魯西南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他們熟悉的黃河大堤之上,居然曾經有過鐵路線,跑過火車,這的確令人遺憾。
(銀山東銀鐵路文化展館館區內模擬場景)
值得慶幸的是,在原來東銀鐵路的東起點,現在的東平縣銀山鎮,一座紀念和傳承東銀鐵路歷史文化的展館——黃河東銀鐵路文化展館,依托原銀山火車站已經建成。在建筑面積1360平方米的展館內,擁有各類文物、史料130余件,照片200余件,原來的站長室、站務室、值班室也已經修復。這些珍貴的文物和圖片資料,可以讓人們回味那一段人民治黃的奮斗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