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廣東河源的窮小子李河君揣著8000萬回到老家,花1000萬買下一座1500千瓦的水電站。
那會兒沒人想到,這個曾靠倒騰膠卷賺12塊錢的窮學生,會在20年后登頂中國首富;更沒人想到,他親手建起的千億商業帝國,會在30分鐘內灰飛煙滅。
5萬起家:從“二道販子”到水電大亨
李河君的創業起點算不上光鮮。1989年,他從北京交通大學研究生休學,找老師借了5萬塊錢扎進中關村,結果賠了個底朝天。
為了還債,他成了“倒爺”:礦泉水、玩具、礦產……啥來錢快就倒騰啥。趕上90年代經濟起飛的風口,他5年就攢下8000萬,這在當時能在北京買200套四合院。
但李河君沒買房,他聽了校友的建議:“水電是永遠的生意。”1994年,他回老家河源收購了第一座小水電站。這座“印鈔機”每天能賺1.5萬,3年就回本。
嘗到甜頭的他像滾雪球一樣,在浙江、云南、寧夏接連并購水電站,2003年就以20億身家登上《新財富》富豪榜。
真正讓他“封神”的是金安橋水電站。2002年,云南計劃在金沙江建8座水電站,李河君一口氣簽下6座,總裝機容量比三峽還大。
可發改委覺得民營企業扛不起這么大項目,要交給國企。李河君直接把發改委告上法庭——這在當時是“吃了熊心豹子膽”。
最后法院把最肥的金安橋水電站判給了他,這座總投資260億的工程,他硬生生靠賣小水電站和銀行貸款撐了8年。2010年電站投產,每天現金流超1000萬,一年凈賺36億。
千億泡沫:薄膜發電的“皇帝新衣”
守著金安橋水電站,李河君本可以躺贏,但他迷上了“復制成功”。2011年,全球光伏產業低迷,多晶硅發電成本高達3元/度,他卻看中了效率更低的薄膜發電:“別人不敢走的路,我來走!”
他坐著私人飛機全國“畫餅”,在浙江、黑龍江等地砸下2000億建了9個生產基地。可薄膜發電技術當時還不成熟,產品根本賣不出去。
李河君想出“妙招”:收購上游公司鉑陽太陽能,把生產線賣給自己的基地,再讓漢能回購產品——左手倒右手,硬生生做出“業績神話”。
2012年,他借殼鉑陽太陽能在香港上市,取名“漢能薄膜發電”,股價一年暴漲10倍,2015年他以1500億身家成了中國首富。
30分鐘崩塌:首富夢碎成“老賴”
神話破滅只需要30分鐘。2015年5月20日,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突然暴跌47%,1400億市值蒸發,李河君的財富縮水900億。
英國《金融時報》扒出真相:公司80%的收入來自關聯交易,股價是靠尾盤操縱炒起來的。隨后香港證監會調查,漢能股票停牌,一停就是4年。
資金鏈斷了的李河君還不死心,又折騰太陽能汽車、漢能瓦,甚至讓員工買內部理財產品“續命”。
可到2021年,漢能還是逃不過破產清算。清算時人們發現,連金安橋水電站都欠著百萬債務,員工的血汗錢成了廢紙。這個曾發誓“退美國綠卡陪公司共進退”的首富,最終被限制出境,成了法院公示的“老賴”。
為何會敗?
李河君的悲劇,藏在他的“首富邏輯”里:靠膽量和資本運作起家,卻誤以為能靠“講故事”征服技術壁壘。薄膜發電需要長期研發投入,他卻指望用資本泡沫跳過技術積累;水電站的穩定現金流,成了他盲目擴張的底氣,最終把自己拖進債務深淵。
如今,漢能總部大樓已被拆除,但他留下的教訓仍在警示后來者:商業的本質是創造價值,不是資本游戲。風口上的豬能飛,但風停了,沒有翅膀的豬只會摔得更慘。
資料來源
1. 《新財富》2003年中國富豪榜(新財富雜志社,2003年)
2. 《漢能薄膜發電股價暴跌47%》(英國《金融時報》,2015年5月21日)
3. 《金安橋水電站破產清算公告》(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21年)
4. 《李河君限制出境執行信息》(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2022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