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1
據媒體日前報道:“有時候,領導提出的要求本身是不符合實際的,但是只要提出了,自下而上只能配合這個要求,導致一些工作本身就建立在不切實際的基礎上?!?/p>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陳文瓊于2022年在地方調研時曾接觸過一個案例,某省份的一位官員提出不能種玉米,只能種經濟作物,但是當地的氣候、地形、土壤、光照等條件非常適合種植玉米,不適合種植其他經濟作物。
為了落實領導的要求,陳文瓊調研的縣專門把鄉鎮和村級主干道兩邊的農田流轉過來,雇用農民在這些農田種植辣椒、茄子等經濟作物。由于種植條件不適合,“種植這些作物,投入越多,虧得越多,所以當地種下去就不管、不收了”。
為了完成這個不切實際的工作要求,該縣每年從鄉村振興銜接資金中拿出50多萬元,基本打了水漂。
陳文瓊認為,形式主義問題的另一大根源在于不切實際的工作和政策要求。
2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就是官僚主義導致的形式主義,從而給基層增加負擔。
尤其是有些領導,聽不得基層意見和建議,一意孤行,作風霸道。久而久之,在其身邊也就沒有了不同意見,只有一味的迎合聲,一些基層干部群眾也不愿意向領導反映真實情況了。
所以,在有的地方和單位就出現了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任何一個人憑常識都能判斷出來的問題表現,卻往往就發生了。
當年,關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也是狀況不斷。按照村民的話說,只要是領導要求種的作物,往往就虧損。
記得有個笑話,說是某集鎮街道路面坑坑洼洼,一下雨,就到處積水。某天,有位村民就笑道,這個鎮上的農業結構調整搞得太好了,連養魚的都調到街道上來了。
因此,當時有人就說,凡是有領導要求種的作物,最好是反著聽。
3
某村莊集體經濟較為發達,每年還有些進賬,日常運轉比其它地方要好,村民日子也還不錯,除了種地和一些經濟作物收入,還有村里企業的打工收入。
有一天,縣里一位領導視察該村,走了一圈之后,給村里提了一些工作要求,要求他們對標美麗鄉村建設,加大建設投入力度。
這一提,最后的規劃就是建廣場,做鄉村旅游項目,一投入就要上百萬。
村里向鄉里提出資金有些困難,希望得到明確的支持。鄉里領導說,既然縣里領導提出要求了,你們先做吧,還怕沒錢嗎?
結果村里真的就開始做了,畢竟還有點錢。
沒過多久,這位縣領導調走了。再到后面向鄉里提錢的事,鄉里也不理了。
就這樣,村里多了筆債務。所謂的廣場和旅游,哪是那么容易獲益的?
4
實際上,一些基層之所以屢屢出現“一刀切”的治理亂象。
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治理能力水平欠缺,屬于懶政,不擔當不作為;另一方面就是有的領導提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工作和政策要求。
按照這些工作和政策要求,如果不實行”一刀切“,按現有的客觀條件、現實狀況和治理能力,根本就達不到領導的要求;如果實行”一刀切“,看似可以達到領導的要求,卻可能導致其它更大更多的問題,從而消解了已經達到的要求。
其實,判斷一項工作和政策要求是否符合實際,還得要走群眾路線。一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任何一項工作和政策的出臺或實施,需要開展深入調查研究,切實聽到群眾真實的聲音和想法,而不能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更不能為了謀取私利亂決策。
還有,在實施過程當中,更要認真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不能以目的正確而不顧手段是否正確。這就涉及到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問題。
依法治理,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發展、化解矛盾和解決問題,這應該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也是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重要路徑。
總之,一個是群眾路線,一個是法治理念。很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