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這部劇是70年前寫的,但現在來看,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導演王劍男在日前舉行的一場媒體探班會上點出,“其核心是反法西斯。”
《物理學家》的故事發生在一所高級精神病療養院,三位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愛因斯坦”和莫比烏斯,在相繼造成護士死亡后,他們的責任、信念、利益、愛情碰撞在一起,引發了一系列隱秘的懸疑故事。
這部劇是瑞士著名劇作家、小說家迪倫馬特的代表作之一,創作于20世紀60年代。當時正值冷戰,軍備競賽如火如荼,核威脅陰影籠罩全球,科技發展與人類命運的矛盾成為全人類關注的焦點。
王劍男介紹,迪倫馬特在這一背景下構思劇本,借三位天才物理學家被禁錮于精神病院的荒誕故事,探討科學倫理與人性的問題,具有現實批判色彩。
2008年,國家話劇院首次將《物理學家》搬上舞臺,當年的導演便是王劍男。時隔17年再度執導,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瑞建交75周年紀念時刻。王劍男表示,此次復排,他在原有劇作基礎上加入了自己對時代變化的理解,更加大膽挑戰“黑色幽默”,用“懸疑+喜劇”解碼故事。“比如,有意識地與年輕創作者合作,一同發掘作品中輕快的部分,讓上半場的喜劇效果更明顯,為下半場的深邃思考做好鋪墊。”
《物理學家》這部劇最大的懸疑是三位物理學家“真瘋還是假瘋”。在談及劇中角色莫比烏斯選擇裝瘋的原因時,王劍男解釋,莫比烏斯作為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發現了足以顛覆人類認知的技術,但為了避免其技術被濫用于戰爭,危害人類,他選擇裝瘋,將自己“判了一個無期徒刑”。“同樣,‘愛因斯坦’這個角色也是出于自己的目的選擇裝瘋,最終旨在從人類的高度,重新探討人類對科學技術和知識的探索以及人類自身的欲望與野心 。”
此次復排在舞臺呈現上進行了大膽創新。舞美設計張華翔以1946年誕生的三葉扇核輻射標識為靈感,將直徑五米的巨型三葉扇裝置作為核心意象,其旋轉動態對應三位瘋狂天才物理學家,暗示科學探索與人性失控。演出中,裝置將依戲劇張力變速旋轉,搭配高對比度配色、幾何光影與金屬構件,持續向觀眾釋放著關于科學倫理的警示輻射。燈光設計韓江利用色彩,通過解構和建構畫面等手段,挖掘荒誕中的情緒邏輯,表達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
演員陣容方面,此次復排匯聚了與導演王劍男合作多年的默契團隊,包括鄒易道、李曄、吳俊達、江佳奇、田鴿等。其中,江佳奇是劇組內唯一出演過2008年版本的人。
“17年前我扮演的是護士小姐,而這一次,我扮演的是博士小姐。”江佳奇認為,此次復排與2008版的不同和突破之處在于,演員們塑造的人物更加鮮明和獨特,他們共同對整個角色設定進行了統一的調整。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作為國家話劇院反法西斯題材及紅色題材系列演出的首部新作品,承載著國家話劇院傳達社會價值觀的責任。王劍男表示,國家話劇院今年將連續推出8部反法西斯題材作品,通過不同的方式、側面和風格,共同表達人類對法西斯主義的痛恨和對和平的終極渴望。“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該劇的反法西斯主題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7月23日至7月27日,該劇將在國家話劇院大劇場與觀眾見面。
原標題:《國話復排話劇《物理學家》明日上演,為何 “懸疑+喜劇”的底色是反法西斯?》
欄目主編:樊江洪 題圖來源:國家話劇院 圖片來源:國家話劇院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張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