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熊芳雨7月22日報道:今日起,寶龍美術館年度大展“穿越時空的凝視:麥積山石窟藝術的千年回響”正式對公眾開放。本次展覽由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院攜百余件精品亮相上海,涵蓋137件展品——包括62件珍貴文物(含12件一級文物)、75件臨摹品,另有3個重要復制洞窟、微縮洞窟模型及研究文獻等。同時,33位當代藝術家的37件作品也加入其中,構建起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坐落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地處秦嶺西端,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因山形宛如巨大麥垛而得名,其海拔1742米,山體垂直高度達142米。
作為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并稱的“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麥積山石窟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自東晉十六國后秦時期開始開鑿,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二個朝代,在1600余年的時光里不斷開鑿與重修。如今,這里留存大小洞窟221個,雕塑作品3938件,造像共計10632身,壁畫1000余平方米,更因海量精美泥塑作品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展覽現場以四大板塊展開,分別是“鑿山為境——麥積山石窟藝術的精神表達”“有相美學——麥積山石窟藝術的流變傳承”“塑影鑿痕——麥積山石窟技藝的匠心智慧”“千年流光——麥積山石窟藝術的永恒印記”,呈現麥積山石窟文化與當代藝術的傳承與致敬。
策展人楊玲介紹,麥積山屬于丹霞地貌,巖石結構松散,因此石窟雕塑多以泥塑、石胎泥塑為主。
“從后秦的西域風格,到北魏的秀骨清像、西魏的臉頰略圓、北周的方中求圓、隋唐的豐滿圓潤、宋代的寫實,再到明清的風格演變,萬余件泥塑作品完整呈現了古代泥塑藝術1600余年的發展脈絡。這些作品不僅延續性極強,更透著鮮明的民族化、本土化特色,以及濃郁的人格化、世俗化傾向。”楊玲還提到,洞窟壁畫雖現存數量不多,卻極具珍貴價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壁畫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部分甚至填補了中國繪畫史的空白,其中五幅大型“薄肉塑”飛天壁畫,以繪塑結合的創新形式,書寫了繪畫史上的新篇章。
北朝泥塑衣紋中有著犍陀羅遺韻,盛唐壁畫青綠間藏著中原審美密碼;佛陀低垂的眼簾穿越十六個世紀,仍以慈悲凝視撫慰人間;飛天飄逸的衣帶凝固了風的軌跡,在光影中似要重新起舞……這些巖壁上的藝術基因,通過當代視角獲得了新詮釋:當代創作或以新媒介解讀佛理,或從麥積山精神中汲取養分,在虛實交織的展陳空間里,構建起跨越時空的審美對話,讓古老智慧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新生,也讓麥積山承載的文明交融精神,在當代創作中延展出無限可能。這座“活著的藝術現場”,正以泥塑的肌理與色彩的律動,在時光長河中激起不絕回響。
此外,展覽期間,寶龍美術館還將推出系列公教活動與文創周邊,邀請更多觀眾走進麥積山石窟的前世今生,成為這個時代的麥積山“傳承人”。展覽將展出至10月26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