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內容轉載于騰訊數字文化。
2025年7月17日,“探元計劃2024”龍門石窟場景共創營開放日活動在龍門石窟舉辦?;顒泳劢过堥T石窟淺浮雕高精度建模與數字化紋飾提取,圍繞技術創新、文化煥活、持續運營三大核心方向,持續推動石窟類文化遺產數字保護的實景落地與數據沉淀。全國文保、文博、文化、技術領域等專家齊聚,一同見證龍門石窟借助數字科技綻放全新魅力。
龍門石窟專家合影
破解淺浮雕采集難題,推動龍門數字化落地
龍門石窟現存大小編號窟龕2345個、各類造像近11萬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是世界上窟龕造像數量最多、規模宏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一鑿一刻、一筆一畫勾勒出的千年石窟,莊重典雅,攝人心魄。石窟中精美淺浮雕造像及紋飾,更是盡顯千古匠心。這些淺浮雕,其表面刻痕非常淺,深度甚至小于0.1mm,對于龍門石窟這種體量較大的石窟來說,超高精細度的淺浮雕數字化與整窟數字化是一項巨大的技術挑戰。
隨著時間的流逝,石窟內淺浮雕精細造像和紋飾刻痕淺識別難的問題愈發凸顯,常規掃描手段難以有效識別,急需尋找精度與效率兼具的技術路徑。“探元計劃2024”針對龍門石窟這一極具代表性、緊迫性的場景需求,攜手龍門石窟研究院、武漢大學文化遺產智能計算實驗室展開深度共創,聚焦魏字洞、蓮花洞、古陽洞和交腳彌勒像龕進行數字化高精度采集。
項目創新提出“基于精細光度立體的淺浮雕高精度三維重建方法”,并輔以“拓撲感知的局部-整體融合建模”策略,突破性解決了淺浮雕的非接觸建模難題,并提升整窟級三維拼接精度與作業效率。與此同時,項目過程中采用騰訊混元大模型對龍門石窟淺浮雕紋飾圖案數據庫進行全自動的信息聚合、智能理解與多模檢索,為紋飾建庫、圖譜構建、基于紋飾的二次創作與傳播提供支撐路徑。這一系列創新技術的應用,不僅有效提升龍門石窟的數字化工作水平和能力建設,更充分發揮了科學技術對文物事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實地探訪典型洞窟,感知千年文化脈絡
專家團隊對龍門石窟核心洞窟的淺浮雕保存現狀及數字化情況展開專項調研,聚焦浮雕建模與紋飾提取關鍵技術,深入探討石窟數字化采集中的挑戰。
調研洞窟的造像規模宏大、風格多樣,紋飾極其精美,兼具歷史代表性與技術復雜度。現場調研過程中,專家團隊全面了解了洞窟的空間結構、紋飾分布與材質特征,并重點考察佛教造像、裝飾等多類主題背后的歷史故事。此次調研為龍門石窟場景的技術選型、采集策略制定與后續共創實踐提供了重要的現場基礎與參考依據。
專場調研
數字化成果驚艷亮相,科技賦能文化遺產創新
來自文博機構、科研院所、文化單位的多位專家共同見證 “探元計劃2024”龍門石窟場景共創成果發布,該場景的落地,不僅是淺浮雕三維建模技術的典型應用,也為石窟類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知識重建提供了創新范式。
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國家文物局數據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王勇強,龍門石窟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館員余杰,騰訊公共事務副總裁、騰訊研究院高級顧問馮宏聲分別發表致辭。
王勇強表示,新時代深入探索文物保護與現代科技融合的實踐路徑,是推動文物保護利用邁向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新階段的關鍵舉措,對于拓展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的新路徑、新空間具有重要作用。他指出,探元計劃圍繞文物數字化關鍵技術創新議題,以代表性文化場景需求為試點,形成共創技術方案,有效解決文物數字化鏈路上的技術卡點,打造智慧連接、數實融合、價值再造的數字化共創形態。他希望通過集合社會科技創新力量,探索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共創新模式。
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國家文物局數據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王勇強致辭
余杰表示,數字化讓文化遺產從“不可移動”到“數字可觸”,從“專家可解”到“大眾可感”。數字化不僅是文物保護的工具,更是文化再發現、價值再表達的重要載體,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通道。他強調,“探元計劃2024”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供了新的合作范式。未來,龍門石窟研究院將結合共創成果,進一步深化在紋飾識別、展示傳播等方面的實際應用。
龍門石窟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館員余杰致辭,分享共建成果
馮宏聲指出,在“探元計劃2024”龍門石窟共創場景中,面臨著淺浮雕高精度采集、復雜整窟數據融合、海量紋飾圖案智能解析的三大挑戰,這些挑戰如同“數字時代的龍門三關”,探元計劃以科技為鑿,以創新為斧,實現逐一破局。
騰訊公共事務副總裁、騰訊研究院高級顧問馮宏聲致辭
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首席架構師王朝陽分享了探元計劃在“場景共創孵化”的“龍門石窟”樣板,面向行業難題凝練需求,進行技術突破和工具打磨,把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
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首席架構師王朝陽分享
“探元計劃2024”龍門石窟場景共創項目取得重要成果,在開放日現場正式發布。項目構建四大數字化成果:淺浮雕高精度三維數據集、紋飾圖案數據集、三維模型瀏覽工具及紋飾數據管理系統,為石窟數字化保護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場景共創成果發布
武漢大學教授黃先鋒從技術拆解的角度,專題分享“探元計劃2024”龍門石窟場景共建成果,回顧團隊前期建模采集過程,并對關鍵技術調優與說明,充分展示了團隊數字化匠心和共創精神。項目未來持續接入騰訊混元大模型的能力,進一步提高紋飾數據庫的多模態模型優勢。
【采集設備成本大幅降低】
高精度手持三維激光掃描儀售價通常在30萬元以上,關節臂三維激光掃描儀售價通常超過80萬元,而光度立體高精度三維建模的設備成本通??梢钥刂圃跀等f元。相比之下,光度立體建模的設備成本直接降至前者的十分之一。
【采集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手持三維激光掃描儀工作前,需在文物表面貼激光標志點,這可能導致文物受損,且效率低下。關節臂激光掃描儀工作范圍有限,換站耗時且需確保設備固定。相比之下,光度立體高精度三維建模技術無需接觸文物,僅通過變換光源位置和拍攝照片采集數據,后續建模在GPU工作站處理,換站只需確保相機和三腳架穩定,采集效率高且安全。
武漢大學教授黃先鋒分享共創項目技術優勢與成果
共創成果高精度展示,跨界碰撞可持續路徑
開放日現場,武漢大學團隊為專家們演示了探元計劃龍門石窟場景的最新共創成果:指尖輕觸,高精度三維模型瞬間還原整窟瑰麗淺浮雕;同步演示的紋飾圖案數據庫,以可交互圖幅、圖層及精準定位,一覽千年紋樣全貌與分類細節。
開放日還設置了共創分組研討環節。其中,技術創新組聚焦淺浮雕高精度數據的質量,以及高效構建高質量的紋飾知識圖譜和數據集。文化煥活聚焦共創成果的大眾文化體驗與互動傳播,以及探索新的文創合作模式。持續運營組聚焦構建可持續的運營生態,以及文創轉化過程中的知識產權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
成果體驗與分組研討現場
本次研討通過跨領域協作,為龍門石窟數字化保護與文化傳承提供了切實路徑。“探元計劃2024”在龍門石窟場景建立了“技術驗證、內容重構、傳播共創”的完整閉環,從高精度數據采集到圖像建模,從紋飾知識體系搭建到公眾參與機制探索,形成了技術支撐與文化表達并重的實踐路徑。本次場景共創不僅推動了龍門石窟數字化保護能力的提升,也激發了多元主體參與文化遺產活化的內在動能。
洛陽開放日作為“探元計劃2024”的收官之站,體現探元計劃持續深耕文化與科技創新實踐的決心。典型場景共創項目的成功經驗,將為“探元計劃2025”奠定堅實基礎——持續拓展“場景驅動、技術共建、公眾連接”的平臺型路徑,構建可復制、可推廣的共創機制,在數字時代推動文化遺產實現真正的活態傳承與社會共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