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研究挺讓人震驚的!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阿比德米?奧泰庫(Abidemi Otaiku)團隊研究發現:每周做噩夢的人,早逝風險可能是幾乎不做噩夢人群的3倍多,且衰老速度顯著加快。
這一發現已于2025年6月23日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歐洲神經病學學會(EAN)大會上正式公布。
結論不是憑空來的,研究跟蹤了18萬多成年人和2000多名兒童,最長隨訪了19年,數據里藏著不少值得留意的細節。
噩夢和衰老、早逝的關系,藏在細胞里
研究里有兩個關鍵發現挺直觀:
一是頻繁做噩夢的人,染色體末端的端粒顯著縮短。
這東西就像細胞的“保護帽”,越短說明細胞老化越快,哪怕是8~10歲的孩子,頻繁做噩夢也可能使染色體端粒偏短。
二是從長期來看,每周做噩夢的人,70歲前去世的可能性明顯更高。
這個風險甚至比吸煙、缺乏運動這些因素更突出。
背后的原因可能和兩點有關:
一方面,噩夢會讓身體反復處于應激狀態。
這就導致皮質醇等壓力激素居高不下,時間長了可能影響心臟、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
另一方面,被噩夢打斷的睡眠,會打亂夜間細胞修復的節奏。
相當于壓縮了身體“自我保養”的時間。
哪些情況容易讓人頻繁做噩夢?
很多日常習慣可能在悄悄“催生”噩夢。
比如睡前刷恐怖、懸疑的內容,大腦里的“緊張信號”還沒消退,就容易在夢里“演續集”。
長期處于焦慮、壓力大的狀態,或者晚飯吃太撐、喝了太多咖啡,也可能讓睡眠變“亂”,噩夢變多。
還有些時候,頻繁噩夢可能是身體在“提醒”你——比如某些藥物的副作用,或者潛在的健康問題(像睡眠呼吸暫停、甲狀腺問題),都可能間接影響睡眠質量,讓人更容易做噩夢。
不想被噩夢困擾,試試這些辦法
如果最近總被噩夢纏上,不用太慌,一些小調整可能會有幫助。
睡前1小時別碰手機、電腦,尤其別刷刺激的內容,換成聽聽輕音樂、看看輕松的文字。
臥室盡量調得暗一點、安靜一點,溫度控制在18~22℃,讓身體更容易放松。
如果白天壓力大,睡前花5分鐘深呼吸、簡單拉伸一下,幫大腦“卸卸壓”。
要是噩夢太頻繁,甚至影響到白天的狀態,別硬扛,找醫生聊一聊,可能是心理或身體在發出信號。
不過有一點得說清楚:目前研究只是發現了這種關聯,還不能確定是噩夢直接導致了這些問題,可能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但不管怎么說,睡得踏實對健康總是好的。安穩的睡眠本身,就是給身體最好的“保養”。
最后想問問:你最近有沒有做過印象深刻的夢?有沒有什么自己的“助眠小竅門”?
評論區聊聊唄~
【參考資料】
1. Otaiku A I. Distressing dreams and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 EClinicalMedicine, 2022, 48.
作者:解陽楊
設計:劉錦
責編:郝學婧
審核:姜峰 李碩然 唐蔚 侯淑娟
為促進科普創作的傳播與交流,我們組建了科普創作者交流群
由于申請人數較多,進群后請備注:醫院、單位 / 專業 / 姓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