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聊的話題,可能會讓很多女性坐立難安——外陰癌。
就在上個月,45歲的張女士拿著診斷報告癱坐在診室門口,反復念叨“怎么會是癌”。而她身上的3個壞習慣,或許你現(xiàn)在還在犯。
一、外陰癌:被“害羞”耽誤的隱形殺手
外陰癌,這個聽起來陌生的癌癥,其實離我們并不遠。它發(fā)生在女性外陰部位(包括陰蒂、大小陰唇、陰道口等),雖然整體發(fā)病率不算高,但近年來不僅40歲以上女性患者增多,30多歲的年輕病例也越來越常見。
最可怕的是,它太會“偽裝”了。早期癥狀無非是外陰瘙癢、紅腫,或是長個小疙瘩、潰瘍,很多人會想:“不就是炎癥嗎?買點洗液洗洗就好。”
張女士就是這么想的。一年前她開始覺得外陰癢,自己買了止癢藥膏涂抹,時好時壞。直到最近發(fā)現(xiàn)外陰長了個硬疙瘩,碰一下就疼,甚至分泌物帶血,才硬著頭皮去醫(yī)院——活檢結(jié)果出來,外陰鱗狀細胞癌,中期。
醫(yī)生說,如果她早半年來檢查,治愈率能提高60%。
二、這3個習慣,正在給外陰癌“鋪路”
張女士的經(jīng)歷不是個例,很多女性的日常習慣,其實都在悄悄傷害外陰健康:
“懶得換內(nèi)褲+緊身化纖褲”=細菌培養(yǎng)皿
張女士忙起來一天都不換內(nèi)褲,還總穿緊身化纖材質(zhì)的褲子。外陰本身隱蔽、汗腺豐富,化纖面料不透氣,汗水和分泌物排不出去,溫度濕度升高,簡直是霉菌、細菌的“天堂”。長期刺激下,外陰皮膚黏膜反復受損,炎癥遲遲不好,就可能誘發(fā)細胞病變。
“過度清潔”反而破壞保護屏障
她每天用“強效抑菌洗液”沖洗外陰,覺得“越干凈越安全”。但陰道和外陰有自己的菌群平衡,刺激性洗液會殺死有益菌,讓有害菌趁虛而入,還會破壞皮膚黏膜的天然保護屏障,導致外陰皮膚變得脆弱敏感,更容易被病毒(比如人乳頭瘤病毒HPV,部分外陰癌與它相關(guān))侵襲。
對“小毛病”拖延成“大問題”
外陰瘙癢、潰瘍超過2周不愈,其實是身體在“報警”。除了炎癥,還可能是外陰白斑(一種癌前病變)、HPV感染等。張女士拖了一年,硬生生把“可逆轉(zhuǎn)的病變”拖成了癌癥。
三、記住“三要三不要”,把外陰癌擋在門外
預防外陰癌,說到底是給外陰一個健康的“生存環(huán)境”,老韓總結(jié)的這幾點一定要記牢:
?三要:
1.穿寬松透氣的棉質(zhì)內(nèi)褲,每天更換
棉質(zhì)面料吸汗透氣,能減少外陰潮濕悶熱;內(nèi)褲單獨手洗,陽光下曬干(紫外線能殺菌)。
2.每年做一次婦科檢查,別漏了外陰篩查
常規(guī)婦科檢查時,主動讓醫(yī)生看看外陰情況,尤其是有HPV感染史、外陰反復發(fā)炎的人,更要定期做外陰鏡檢查。
3.免疫力是最好的防線
熬夜、壓力大、不愛運動,免疫力下降時,炎癥和病毒感染就容易找上門。每天保證7小時睡眠,每周3次30分鐘運動(快走、瑜伽都行),幫身體筑起防線。
?三不要:
1.別用刺激性洗液沖洗外陰/陰道
用溫水清洗外陰即可,陰道有自潔功能,過度沖洗只會打亂菌群。
2.別自己亂用藥膏/抗生素
外陰瘙癢可能是霉菌、細菌或過敏引起的,病因不同,用藥完全相反(比如霉菌用抗生素反而加重)。不確定原因時,先去醫(yī)院查清楚。
3.別忽視“持續(xù)2周以上”的異常
瘙癢、潰瘍、疙瘩、出血,只要超過2周沒好轉(zhuǎn),立刻就醫(yī)!早期外陰癌通過手術(shù)、放療,治愈率能達到80%以上,拖到晚期就難了。
最后想說,外陰健康和乳房、子宮一樣重要,別因為“不好意思”就回避檢查,更別讓拖延和僥幸害了自己。身體發(fā)出的每一個“小信號”,都是在提醒你:該好好愛自己了。
愿每個女性都能重視這些“難言之隱”,遠離疾病,平安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