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他是數字法學界的“破壁者”。傍晚,他是“浙BA”球場上的“破局者”。五冠加身的榮耀,科研攻堅的專注,浙大95后博導的“A×B面”,原來可以這么“野”。
7月17日,2025浙江省城市籃球聯賽(“浙BA”)杭州東部賽區預選賽階段賽事激戰正酣。身披10號戰袍的西湖隊球員猶如一把出鞘利劍,靠閃電般的快攻頻頻“破局”,撕裂對手防線。他是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吳亦全,因其出色表現被隊員們評價為“有顏值、有態度,更有實力”。
A面球場:隊長、五冠王,
“浙BA”賽場“破局者”
擋拆如墻,傳球似電,比分牌數字飛速跳動。首節末段,10號球員吳亦全突然爆發,三分遠投,兩罰全中,最后飄逸上籃拿下9分,瞬間點燃全場激情。整場比賽,吳亦全得到22分。
“能夠站上如此專業的舞臺,還有熱情的觀眾支持,真的令人感動。”談到參加“浙BA”聯賽的契機,吳亦全表示,完全是機緣巧合,“我之前一直和西湖區隊友們一起打球,這次西湖區文旅局聯系我們參賽,我本來擔心時間不允許要遺憾錯過,現在看來非常值得。”
圖中10號為吳亦全
吳亦全本碩博均就讀于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生時期,曾擔任浙江大學普通生男子籃球隊隊長,帶領球隊五次獲得浙江省大學生籃球聯賽男子甲A組冠軍,三次入選全省最佳陣容。籃球貫穿了吳亦全的整個求學歲月,讀書時期結識的球友,至今仍保持聯系,一些球友還為他本次參加浙BA聯賽加油點贊。
吳亦全和參賽隊友
勝利的背后,是團結、熱血的團隊力量。在擔任浙江大學普通生男子籃球隊隊長時,吳亦全就重視團隊建設。“場內的默契來源于場外的相處,作為隊長最重要的就是球場外的溝通管理。”訓練結束后的聚餐,學長學弟在專業學習和技術訓練上的“傳幫帶”,日常點滴凝聚起了團結和默契。
B面科研:代碼跨界法條,
數字法學“破壁者”
學生時期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目前卻從事著數字法學的研究工作。這一跨界嘗試,起源于吳亦全在大三時隨導師接觸的“智慧司法”科研項目。
這段經歷點燃了他在數字法學領域的探索熱情,使他逐漸將研究轉向人工智能技術在法律場景中的應用。
目前,吳亦全所在團隊正在探索研發和訓練法律大模型,并嘗試逐步將其推廣到教學、科研等領域。“可以理解為法律專用版的大模型,因為法律是垂直領域,專業性要求較高,所以我們既要探索技術創新,又要確保技術向善。”
吳亦全做學術報告
作為博士生導師,吳亦全還承擔著教學和學生培養的工作。“我的學生既有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也有法學生,有文有理,團隊構成是多元交叉的。我鼓勵大家各自分工,互相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
吳亦全也將自己的科研心得言傳身教,“我要求同學們做科研一定要有問題導向的思維,先明確問題,再思考方法和設計實驗,這樣工作才能嚴謹,形成邏輯閉環,否則盲目追逐學術熱點會使得工作出現頭重腳輕的狀況。”
這支“00后”科研團隊,熱血敢拼。“有幾個會議的投稿截止時間正好是春節期間,起初比較擔心大家的時間,后來發現同學們都充滿干勁,除夕當天我們還遠程協作,一起修改論文,最后這幾篇文章也都順利錄用了。”
吳亦全帶領學生參加比賽
95后博導A×B面:
“打好球、做好事”的熱愛與堅持
“打好球、做好事”是吳亦全的人生信條,也正是他作為一名青年學者與籃球愛好者雙重身份的真實寫照。“我認為現在許多青年學者都具有多元身份,也有自己熱愛的業余愛好。科研不是生活的全部,興趣和熱愛作為調節,性格發展才會更全面,同時也會幫助你跳出來看問題。”
在吳亦全眼中,科研和籃球有共通之處,“籃球最迷人的地方,正是它的不確定性。賽前的紙面實力與當天賽場上的真實情況往往有一些差別,這更考驗臨場應對能力。科研上遇到任何問題也要保持冷靜,保持良好心態。”
日常教學和科研任務繁重,但吳亦全仍舊努力平衡好工作和生活。每天傍晚是吳亦全的解壓時刻,“這時候可以一個人在籃球場上一邊思考問題一邊運動出汗,身體也會調節到最好的狀態。”談及精力分配的訣竅,吳亦全表示:“我并不算高能量的人,但是我會排序各項事務的優先級,提高效率,熱愛驅動。”
課堂上的吳亦全
“A×B面”,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項選擇,而是熱愛全開的同頻共振。當球場上“破局”的拼勁,遇上科研上“破壁”的鉆勁,他用“打好球、做好事”的熱愛和堅持給出最優答案。
來源: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