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湖北荊州女孩張希禾的高考選擇,如一顆投入教育輿論池的巨石,激起千層浪。以全省考區第一名、624分的優異成績,放棄同濟大學、南京大學等頂尖985高校,投身網絡空間部隊信息工程大學,這一抉擇在“唯名校論”盛行的當下,不僅是個人人生方向的錨定,更撕開了教育功利化的假面,引發全社會對“人生價值該如何定義”的深度思辨。
在“名校=優質資源=光明未來”的線性思維里,張希禾的選擇是“反常識”的。當無數家庭為孩子能叩開985校門傾盡全力,將名校光環等同于人生“護城河”,她卻轉身擁抱另一重人生坐標系——把個人成長融入國家戰略需求,在網絡空間安全的國防賽道上,尋找青春價值的落點。這不是對名校的“否定”,而是對“成功模板”的勇敢突圍:人生不是名校標簽的附庸,而是自主選擇、與家國同頻的旅程。
網絡空間部隊信息工程大學,承載著特殊的使命意義。在數字時代,網絡安全已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防護、網絡對抗前沿技術突破,都需要頂尖人才“筑墻”。張希禾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卻意義重大的路:她放棄的是世俗眼中的“穩妥坦途”,擁抱的是守護國家數字疆域的“責任重擔”。這讓我們看見,新一代青年的價值排序里,“為國所需”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具象化為志愿表上的堅定勾選。
這場爭議的背后,是“唯名校論”與“價值多元論”的激烈碰撞。長期以來,教育評價體系被分數、名校、薪資等功利指標綁架,“人生價值”被簡化為物質標尺下的“性價比換算”。張希禾的選擇卻證明:人生價值從不在單一賽道,有人追求學術高峰,有人守護山河安瀾,有人深耕科技報國,每條賽道都該有被看見、被尊重的光芒。當我們習慣用“985學歷能換多少薪資”衡量選擇時,恰恰遺忘了教育最本真的意義——培養有獨立思考、有家國情懷、有使命擔當的“人”,而非流水線上的“名校產品”。
更值得深思的是,這場討論照見了教育生態的失衡。當輿論為“放棄985”感到“惋惜”,本質是對“非名校賽道價值”的集體漠視。國防科大、軍事類院校等特殊高校,承擔著為國防事業輸送人才的重任,其教學實力、培養體系絲毫不遜于傳統名校,卻長期在“唯名校論”的陰影下被邊緣化。張希禾的選擇,是對這類院校價值的重新點亮:國防教育、特色院校同樣能孕育頂級人才,同樣能賦予人生厚重價值。
當然,尊重選擇不等于美化犧牲。我們更應反思:為何一個遵從內心、家國同頻的選擇,會引發“惋惜”爭議?這背后是教育功利化的積弊,是社會對“成功”定義的窄化。需要改變的,不是張希禾們的選擇,而是讓“多元價值被看見、被支持”的土壤——從教育評價體系破局,淡化名校標簽的絕對權重;從社會輿論發力,尊重每條賽道的奮斗者;從家庭觀念更新,讓孩子看見“人生價值”的豐富光譜。
張希禾的選擇,不是對“名校價值”的否定,而是對“價值單一化”的矯正。在網絡空間安全的戰場,她將以另一種方式定義“優秀”:用代碼筑牢防線,以青春守護國安,讓“人生價值”在為國奉獻中綻放光芒。當越來越多青年突破“唯名校論”的繭房,我們才能真正看見教育的多元可能,看見一個國家未來的無限生機——因為,青春的價值從不在名校標簽里,而在每一個與時代同頻、為家國奮進的選擇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