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深一度-深度閱讀計劃#
2025高考“爆冷”頻出,“名校崇拜”走向終結?
2025年高考錄取已落下帷幕,錄取過程中,一系列令人咋舌的“爆冷”事件引發熱議。北大在內蒙古提前批B段公共管理專業零投檔,中山大學歷史類旅游管理專業投檔線低至590分,吉林大學哲學朝鮮語專業在物理類分數線僅585分 ,甚至有考生576分就上了吉林大學。曾經被視為“神壇”的名校,如今卻在招生中遭遇滑鐵盧,被考生“用腳投票”。
這一現象在不同群體中反應差異明顯。學生和家長層面,他們逐漸意識到,名校并非成功的唯一路徑,專業前景、就業方向才是關乎未來的關鍵因素。而高校方面,長久以來憑借名校光環就能輕松招攬優質生源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這無疑給高校招生敲響了警鐘。
回溯以往高考錄取,名校一直是考生趨之若鶩的目標,“名校崇拜”盛行。但如今,風向突變。從行業底層邏輯來看,就業市場的現實是促成這種轉變的關鍵。在經濟環境不穩定、就業競爭激烈的當下,大廠裁員、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屢見不鮮。據某招聘平臺調研顯示,2025屆畢業生中,63%將“工作穩定性”列為求職首要因素,遠超“薪資水平”。在這種社會情緒下,考生和家長在志愿填報時更加務實,不再盲目追求名校。
再看同類熱點對比,近年來公費師范生分數線逐年攀升,警校錄取分數直逼985院校,軍校報考人數增長25%,這些都表明編制、穩定的工作對考生的吸引力巨大。與之相比,部分名校的冷門專業就業前景不明朗,自然難以獲得考生青睞。
從短期影響來看,這會促使高校重新審視專業設置,更加注重專業與市場需求的接軌。長遠來看,或許將重塑高等教育生態,推動教育從注重“身份標簽”向注重“價值實現”轉變。與國際對比,國外高校一直強調專業實力和就業導向,我國這一變化也是向更合理教育模式邁進的體現。
不過,這一變化也存在衍生風險。一方面,可能導致部分基礎學科、冷門專業因無人報考而面臨發展困境,人才斷層;另一方面,若高校為迎合考生需求過度調整專業,可能會喪失學術特色和傳統優勢。
此次高考錄取風向的轉變,標志著“名校崇拜”或許正走向終結。但這也引發思考:在追求就業務實的同時,如何保障基礎學科和冷門專業的人才培養?教育的本質是多元的,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就業保障,也要為學術發展、社會進步輸送人才。未來,高校、考生和家長需要共同探索,在現實考量與長遠發展之間找到平衡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