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陳全 實習生 胡琳翊】 據美國《紐約郵報》近日報道,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頗具爭議的“權威性”育兒方式反而能讓孩子在學校表現出色。這項研究表明,雖然早早熄燈或一張嚴格的時間安排表并不能立刻把孩子送進名校,但它們確實是培養“別人家的孩子”的有效步驟。
自2013年起,英國“社會、經濟與環境發展”(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簡稱SEED)項目研究追蹤了全國約6000名兒童,探索早期教育、兒童保育等環境因素對兒童發展的影響。研究覆蓋放任型到專制型等多種育兒方式,結果顯示,介于兩者之間的“權威型”育兒(authoritative parenting)效果最佳。
盡管強調情緒調節與健康邊界的“溫和育兒”(gentle parenting)理念在千禧一代父母中盛行,但SEED研究新發現指出,對許多孩子而言,家長適時說“不”并制定指導性規則更有益。研究人員表示,權威型育兒的特點是既有明確規則,又有高度“回應性”,是一種親力親為、堅定果斷的方式。
研究人員稱,在權威型育兒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對KS2 SATs(英國小學六年級學生參加的畢業考試,記者注)成績有更積極影響”,即7至11歲兒童因父母的規則和指導,學業進步更顯著。同時,每周至少在正規集體托育機構度過10小時的孩子,在閱讀、寫作和數學上表現出色的幾率更高。
據介紹,權威型育兒的關鍵,在于在溫和與嚴苛間找到平衡點,而父母的情緒調節能力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的心理困擾、家庭生活混亂、母子間更具侵入性的關系(如母親與孩子有沖突、母親對孩子感到厭煩等問題)”,都會削弱孩子在小學的社交-情緒發展。
研究還指出,盡管為孩子設定邊界和規則對成長很重要,但過度要求或控制也會不利于其發展。“自我中心型育兒”(ego parenting)是一種常見的行為模式,這類父母過分關注孩子的技能和進步是如何反映“自己的面子”。專家警告,把孩子的價值與其成績畫等號,極易演變為“有毒養育”。
據悉,該研究已延長至2029年,屆時研究者將最后一次收集這群孩子的數據與問卷,為這場歷時16年的追蹤畫上句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