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為一種有形的文化遺產,常與其他文化形式構成互文關系,并棲身于藝術美學、文學表達等種種形式之中。建筑有關的成語、俗語等“程式化短語”非常豐富,本文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以典型成語解讀中國傳統建筑,深究其內在的文化現象與邏輯關聯。
建筑類成語的形成與特點
從秦始皇統一文字算起,中華民族相對統一的語言、文字系統已經超過了2000年。語言是文化和思維認知的載體,漢語以凝練的表達詮釋著社會觀念、哲學思想以及物質文化等世間萬象,具有聽、說、讀、寫的綜合性審美價值。成語是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意義完整的固定詞組或短句。作為漢語言的重要文化遺存,成語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思維方式與認知形式。
建筑類成語可依據情感偏向作簡單分類:客觀描述建筑特點的,如鱗次櫛比、紅磚綠瓦、亭臺樓閣等;指代特殊事件的,如三顧茅廬、東窗事發等;烘托環境氛圍的,如形容建筑華麗的富麗堂皇、金碧輝煌、雕梁畫棟等,形容建筑簡陋的白屋寒門、土階茅茨、茅椽蓬牖等,沒有特別的個人情感偏向,主要形容建筑給人帶來的觀感,因此感情色彩依建筑氣質而定。
另外一類建筑成語尤為特殊,如“五脊六獸”“鉤心斗角”“堂而皇之”等,呈現中國傳統建筑在營建技藝、空間格局與社會功能等方面的設計思想。這類成語看似是對建筑特征的簡單陳述,卻將明確的感情傾向作用于隱喻機制,在后續具體語境中嬗變出新的文化內涵,實現所指意義的轉換。此類成語的意義與建筑常呈現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隱喻或借代關系,具有秘而不宣卻普遍共識的褒貶性。
典型詞匯分析
《木經》相傳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木結構建筑手冊,是宋代《營造法式》問世前的重要木工典籍?!赌窘洝芬灾袊沤ㄖ奈蓓?、屋身、臺階三個部分進行分析研究,梁以上為“上分”,地以上為“中分”,階為“下分”。筆者以此為劃分依據,整理涉及建筑間架、鋪作結構、木作制度與形制規范的成語,最終選取“五脊六獸”“鉤心斗角”“堂而皇之”三個成語進行古建筑學源域的考正及解讀,并淺析其源域與目標域的隱喻投射關系。
五脊六獸
由于多樣的脊飾與巨大的體量,古代屋頂成為建筑視覺重心之一。屋頂往往尊卑有別不得僭越,建造規制與裝飾等級劃分頗為嚴格。其中屋脊與仙人走獸的搭配使用有著明確的規范,是傳統文化等級制度在建筑物中的集中體現之一。
我國建筑自原始社會晚期開始出現裝飾元素。早在《詩經》中對于建筑及屋頂便有“如翚斯飛”“作廟翼翼”的描述,可見先秦時期人們在這方面已經較為關注,具備一定的裝飾水準與審美素養,合理化了后期建筑美化元素與裝飾性構件的不斷涌現。在出土的秦漢時期建筑明器中,古人對屋脊和屋脊之間的交匯處已經出現壓角瓦件構架結構,并對之進行了美的加工(圖1)。
圖1 二層綠釉陶水榭 東漢
“五脊六獸”在《現代漢語大詞典》中的釋義為:①一種屋頂建筑樣式,其上有脊五條,四角各有瓷制六獸踞蹲。多用于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筑。②比喻心煩意亂,忐忑不安。按“五脊六獸”的屋脊數量來看,其所指的建筑屋頂是由五條脊形成的,因此所指應為廡殿頂、硬山頂或懸山頂等。廡殿的脊帶在屋頂正中,叫作大脊或正脊,四面下垂的叫作垂脊,常飾有脊獸。正脊與垂脊接頭處使用大吻。這些脊帶、走獸、大吻等,多為明清的北方官式制度。我國最尊貴的建筑上常用廡殿頂,這種制度由殷商時期一直保留到清代。
屋脊瑞獸主要材料為瓦制,高等級的建筑中大多使用琉璃瓦。脊獸最初為保護木質的屋脊構件而非純粹的裝飾功能,主要用于防止腐朽和火災,并對屋脊連接部分起到固定和支撐作用。隨著時代的變遷,屋脊瑞獸愈發服務于文化規訓,呈現出等級制度嚴謹的裝飾意味。脊獸主要指吻獸和仙人走獸,走獸數量多為奇數,屋脊瑞獸數量越多建筑等級越高。體現最高等級的有故宮太和殿的兩條垂脊,每脊分列瑞獸十只。獸列最前面是引路的騎鳳仙人,后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倪、狎魚、獬豸、斗牛、行什(圖2)。
圖2 太和殿脊獸
圖片來源:連達著《斗拱飛檐畫古建:圖解古建形制與寫生》
“五脊六獸”是較為典型的北方方言,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成語,大多形容心煩意亂、忐忑不安的狀態。在齊魯之地,“五脊六獸”也可形容閑適的、“躺平”的狀態。在東北地區,“五脊六獸”多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終日無所事事所導致的精神空虛、情緒煩躁。從隱喻視角出發,通過人神關系的能指與所指,仙人與神獸被委派至此終日勞作,從而帶來了心里的不安與煩亂。
鉤心斗角
“鉤心斗角”一詞原形容宮室建筑的結構精巧工致,應主要來自建筑物錯綜復雜的斗栱及出檐部分結構的形態客觀描述?!般^心斗角”出自《阿房宮賦》,《古文觀止》譯其為“屋心聚處如鉤,屋角相湊若斗”。斗栱在漢代已具雛形,多見于漢代文獻及明器、崖墓、畫像石等。斗栱由若干斗與栱壘疊而成,總稱鋪作。中式建筑多有用斗栱出檐的結構手法。
斗栱最早的具體形象見于戰國銅器如鈁盤、銅壺等花紋上,是柱頭上的斗狀大物,用于加固柱身及屋頂的關節接連處。常見為“斗、栱、昂、枋”四部分基本構成。及至唐代,斗栱除卻建筑構件功能,也成為建筑的重要裝飾元素,進入發展成熟階段。宋代《營造法式》對于斗栱的形制及要求已有明確規范,說明此時斗栱技術成熟,等級制度相對完善。盡管承重的功能不變,斗栱隨著朝代與禮儀制度的變化,種類與形態卻愈發豐富。
明代建筑“公輸堂”位于西安市鄠邑區,是宋代《營造法式》中天宮樓閣小木作的典型實物資料。閣頂采用了斗四藻井與斗八藻井,天宮樓閣有各式繁復精巧的重樓、角樓、三重樓等,堂閣多達二百余棟(圖3)。公輸堂的鋪作結構營建巧妙,樓樓并列,閣閣相連,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微縮藝術的絕唱。在“鉤心斗角”這一案例中,出于對鋪作結構復雜形態的共同經驗,人心被喻為心理空間中的建筑,用以形容人的心思非常復雜,暗示人與人之間明爭暗斗。
圖3 公輸堂斗栱
堂而皇之
商務印書館《成語大詞典》中解釋“堂皇”為氣勢盛大的樣子。“堂而皇之”用來形容某人或某事行為、態度或方式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常帶有貶義,指表面上看似正大光明,但實際上可能隱藏著不正當的目的或行為。
廳堂作為中國古代傳統建筑中的核心空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住宅建筑中就出現了“一堂二室”的空間序列雛形?!疤谩蔽挥诮ㄖ安孔鳛楣部臻g使用,區別于后部“室”的私用空間。古代建筑庭院由于年代久遠,大多殘缺不全難以保存。漢畫像藝術為后世留下了諸多的影像資料,有關庭院生活的描繪內容豐富多彩。建筑是漢畫像磚石的重要表現題材之一,部分畫像磚石上可以看出彼時院落已經按活動場景及性質對空間進行了隔斷與分類(圖4)。院落中的廳堂建筑一般具有公共活動空間的性質,承載著接受拜謁、舉行宴請及庭院主人其他文娛、社交、禮儀等活動的開展。
圖4 漢畫像石中的宴樂場景
秦漢史研究學者邢義田曾推斷,“堂皇”一詞在漢代指一種正面敞開,用于治事及接待賓客的廳堂類建筑。漢語里的廳堂概念,后泛指體量較大的具有公共交流性質的建筑空間。中國傳統院落式建筑相當注重區域的功能劃分與空間的隱私性,因此有所謂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形容。相較于“室”等更為隱私的院落區域,“堂”暗含著一種可以示人、毫無隱瞞的心理空間投射。因而“堂而皇之”借“堂皇”正面敞開的制式,形容看似光明正大、敞開心扉,卻將人自身比作建筑,暗含了“堂”與其他建筑空間復雜而微妙的內部隱喻邏輯。
結語
通過上面三個例子可以發現,習以為常的建筑類成語中所描繪的建筑結構、形制規范等相關信息,遠比想象中的要復雜豐富。語言文字習焉不察的細節里可能蘊含著大量的傳統知識與風俗習慣,值得被關注與理解。
建筑在成語中的靈活運用,也說明了傳統建筑自身的文化活性。語言是無形的文化遺產,建筑是有形的文化遺產,二者融合呈現著獨特的價值。語言與建筑都是思想的外化產物,包含著人們對于政治、階級、權力的種種認識與思考。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語言文字研究還是建筑研究,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與分析,有利于拓寬我們的認知維度,更加全方位地理解中華文化的精深內核。
(圖文來源于“中國文物報”,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