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德科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2025/7/14-15〕,把「文脈賡續」作為城市發展的目標之一,著重強調了「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
房地產項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城市風貌。樓盤該如何致力實現「文脈賡續」?我們從頭部房企的實踐中梳理了一些方法——
◎在地文化要素的移植
◎中國意象的重新編碼
◎詩詞的自動浮現
◎文脈場景化
第一種境界
在地文化要素的移植
案例:建發·宸啟瑞湖〔廈門〕
建發·宸啟瑞湖將鼓浪嶼作為母本,把鼓浪嶼萬國建筑群的色彩、形制與氣息,高濃度地彌漫在更多空間場景:鎮宅風獅,紅色陶瓦屋頂,來自「容谷別墅」的蓮花水缽,來自「黃榮遠堂」的古典柱式……這一切都是對于鼓浪嶼文化要素的移植與運用。
第二種境界
中國意象的重新編碼
案例:金陵月華〔南京〕
金陵月華的大門與院落,其實是對各種中國意象的重新編碼:平步青云的拱橋,氣宇軒昂的泰山松,兩側猶如云錦長袍般拖曳的龍鱗墻,凌空的龍脊頂……他們用雍容華貴的中軸對稱,把散落在我們腦海中的各種古典意象,收攏成了一首講究對仗的格律詩。
第三種境界
詩詞的自動浮現
案例:綠城·鳳棲逸廬〔義烏〕
中國造園傳統的神奇之處在于:每一個場景都能把你讀過的那些詩句,瞬間浮現在眼前。綠城·鳳棲逸廬所展現的深厚功力,就是把這種「詩詞的自動浮現」落到了幾乎每一個空間場景里。
第四種境界
文脈場景化
案例:華潤置地CCBD〔西安〕
華潤置地建造了西安新地標——「生命之樹」,跟隋唐時期的西安天壇形成一條南北軸線,貫穿整個CCBD。如何激活深厚的城市文脈資產?華潤置地探索了這樣一種全新的解題邏輯:創造「生命之樹」這樣一個高能節點,把它植入到文脈深厚的場域中,讓它跟文脈地標形成空間意義上的視線交織,形成精神意義的古今貫通,形成一個生生不息的空間結構。這是守正創新的「文脈場景化」。
主編-何玲 影像總監-費嘉
編輯-盧丹婷 編導-沈奕飛 攝像-王德正
商務總監-周慧慧 總策劃-王冬鶯 總編輯-劉德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