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國家通信社(IRNA)7月20日報道,伊朗陸軍作戰指揮官馬赫穆德·穆薩維準將表態,伊武裝力量已經完成了對6月份以色列襲擊中受損防空裝備的替換工作。他對媒體指出:“敵人的目標是摧毀伊朗的防空能力,我們確實有部分防空陣地在戰爭中遭到破壞,但在我們同事們的努力下,這些損壞的系統已被新型裝備所取代,并部署在事先規劃的位置上?!蹦滤_維還強調,這些新部署的系統已實現對伊朗全境的覆蓋,從而確保伊朗領空受到全面的防空保護。此番表態顯示,伊朗不僅在戰后快速恢復了防空體系,還試圖通過系統替換與戰備部署,進一步強化本土縱深空域的防護能力;
盡管伊通訊社未證實重新部署的具體系統類型,但伊朗防空體系的迅速重建表明,伊朗啟用了本土平臺,而非依賴新的外國采購。這進一步強化了伊朗政府的表態,即在以色列的直接火力壓力下,其軍事獨立性依然完好。外界分析,伊朗分散儲存和部署防空系統的策略似乎取得成效,這種“縱深防空”模式是伊朗分散部署防空體系的一部分;
伊朗主打防空導彈骨干包括“巴瓦爾-373”“Khordad-15”防空系統以及“法拉克”雷達
伊朗受到國際社會嚴厲制裁,它在發展這些裝備時,需克服以下困難:
伊朗在量產它們的方面遇到巨大困難:材料、制導系統、生產工藝和設備、資金投入不足等,以至于產能只有個位數—以伊朗的國土面積計算,它們無法覆蓋整個國家;
更加糟糕的是,伊朗的軍制混亂:國防軍與伊朗革命衛隊爭奪資源、人才、資金、互不兼容等造成伊朗國土防空網絡無法實現信息共享、協調防空—以色列空軍取得成功更大程度上得益于伊朗軍事力量內部的僵化機制;
所以,對于伊朗的自我介紹,部分軍事分析家對修復后的防空網的就緒狀態持懷疑態度,因為敏感的雷達和電子產品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重建。伊朗自制防空系統在制導精度、抗干擾性能與數據融合技術在面對以色列電子戰和多源打擊手段時暴露出較大技術短板。盡管其體系已較為完善,但在信息化程度、機動部署和作戰反應速度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