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才38歲,就被醫生告知可能需要手術!”
7月初,韓娛圈被一則重磅消息炸得沸沸揚揚!韓國知名女歌手BoA,這位在舞臺上光芒萬丈、活力無限,憑借超強唱跳實力圈粉無數的天后,突然被醫生告知患上了“急性骨壞死”,不得不緊急取消演出計劃。消息如一顆重磅炸彈,短短幾個小時,“骨壞死”這個原本聽起來像是老年人專屬病癥的詞條,瞬間沖上熱搜,引發無數網友的激烈討論和高度關注。大家紛紛驚呼:“這么年輕怎么會得這種病?”
事實上,BoA并非個例。股骨頭壞死(ONFH),這個聽起來有些陌生的醫學名詞,正悄然成為威脅年輕人健康的“隱形殺手”。過去,它常見于50歲以上人群,可如今,卻正以驚人的速度向30+人群蔓延。更可怕的是,它初期幾乎無明顯癥狀,一旦拖延,就可能發展為股骨頭塌陷、髖關節置換,甚至影響終身行走能力。
不過,新的希望正在到來。2020年發表在Springer旗下權威期刊《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的一項系統綜述,整合13項臨床試驗數據,首次明確指出:干細胞治療可顯著延緩骨壞死進展,降低換髖手術發生率,尤其在40歲以下人群效果最顯著。
BoA確診,引發關注;但更值得關注的,是我們該如何預防、識別并治療這種“沉默的毀骨者”。
據《中國骨科疾病藍皮書》估算,我國約有800萬潛在ONFH高風險人群。2018年發表在權威期刊的綜述更是指出,中國15歲以上人群中,每年新增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病例超過800萬例。美國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每年約有20,000~30,000人新發此病。更令人心驚的是,這病的高發期在30 - 40歲,這意味著,最需要髖部健康、活力滿滿去拼搏奮斗的年紀,卻往往是最容易忽視髖部風險的時候。
▲流程圖
股骨頭壞死,本質就是骨骼的“局部死亡”。由于血供中斷、微循環障礙,髖部的股骨頭骨組織逐漸壞死,最終結構崩塌。這一過程就像一場悄無聲息的“災難”,分為I至IV期。早期幾乎沒有任何明顯癥狀,就像一個隱藏在暗處的“殺手”,讓人毫無防備。等到疼痛加劇、活動受限,往往已經發展到中后期,此時治療難度大大增加,甚至可能面臨終身行走能力受影響的嚴重后果。
BoA的情況就是典型的例子。長期高強度的跳舞、重復的膝髖負重運動,再加上可能的藥物干預(比如激素使用),這些都是ONFH的高危因子。而這,恰恰是許多“自律型年輕人”正在經歷的生活方式:為了保持身材瘋狂健身、減肥,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飯,久坐不動更是常態,甚至還有人因為各種原因服用激素藥物。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習慣,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給髖部健康埋下隱患。
以為股骨頭壞死的唯一結局就是手術,那就大錯特錯了。過去20年,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研究“如何避免走到換髖這一步”,而干細胞,給出了令人驚喜的答案。
▲股骨頭塌陷的森林圖
2020年,中國江蘇大學附屬醫院團隊發表的系統性Meta分析,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醫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這項研究收錄了13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共計619名早期股骨頭壞死患者(855個髖關節)。分析結果讓人振奮不已:
?與傳統治療相比,干細胞治療可顯著減少股骨頭塌陷事件(RR = 0.54,95% CI:0.33–0.89,P < 0.00001);
?換髖手術的發生率下降45%(RR = 0.55,95% CI:0.34–0.90,P = 0.02);
?隨訪超5年,干細胞治療組塌陷事件下降63%(RR = 0.37);
?最重要的是,40歲以下人群獲益最大,其手術風險下降近七成(RR = 0.31)。
這些數據就像一盞明燈,為股骨頭壞死患者指明了新的方向。它不僅證實了干細胞對骨組織修復的強大功能,更指出了最佳干預時間:早期、未塌陷前。這意味著,如果干細胞治療能早期介入,像BoA這樣的患者完全有可能延后甚至避免手術,保住自己的髖關節。
干細胞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為它本質上就是“再生的種子”。這項療法多采用自體骨髓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BMSC),它們就像一群擁有超能力的“小戰士”,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當它們被注入骨壞死區域后,能在那里分化為骨細胞,重建血管和骨小梁結構,修復壞死區域,讓“死去”的骨骼重新煥發生機。
▲THR 的森林圖
最常見的治療方式是將患者髂骨抽取的骨髓進行富集后,與核心減壓術(CD)聯用,把干細胞注射入股骨頭壞死區域,引導局部再生。2020年Meta分析顯示,注射干細胞數量達10?級別時,效果最佳(RR = 0.34,P = 0.007)。這就像給“戰斗”中的“小戰士”們配備了充足的“彈藥”,讓它們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而且,除了骨髓干細胞外,脂肪來源干細胞(ADSC)、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外周血干細胞等也正在被開發為可用治療來源。201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團隊的綜述就進一步指出了這些新的研究方向。這表明,干細胞療法不再是“試驗階段”的“空中樓閣”,而是已經進入轉化醫學落地周期的現實干預方案。
BoA身在韓國,但這項神奇的技術其實在中國已經落地多年。早在2015年,中國就有研究團隊開展干細胞治療骨壞死的聯合臨床項目,并登記在ChiCTR臨床試驗注冊中心和國家藥監局CDE數據庫。
目前,國內多個三甲醫院如解放軍總醫院、上海九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等,均已開展或探索干細胞在骨壞死、骨折、骨不連等領域的轉化應用。雖然這類治療多為研究性臨床項目或限定范圍應用,一般需經過倫理審批、醫生評估,并非可直接預約的常規治療。但從多個成功案例看,干細胞治療已走出“實驗室”,正在向常規醫療靠近。
陳義漢院士看好干細胞治療前景
探討干細胞治療在抗衰老領域的潛力時,眾多醫學界權威表達了高度認可。他們指出,這一療法為抗衰老領域帶來了革新性進展,預示著其未來可能成為主流的健康管理策略。
于2022年11月15日舉行的博整干細胞峰會暨中國干細胞產業聯盟成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義漢發表了振奮人心的演講。陳院士作為心血管疾病臨床與基礎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對干細胞治療的廣闊前景寄予厚望。
他表示:“我認為干細胞治療是一個朝陽產業、前景無限,許多重大的疾病有可能通過細胞治療取得重大的突破,應把這一方向發揚光大,推進干細胞從研發走向臨床實際應用,走向產業化。”他的發言無疑為該領域增添了強勁動力,也揭示了未來醫學的嶄新前景。
BoA的骨壞死,是一次偶然的健康突發事件,但也無疑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認知“股骨頭壞死”的窗口。過去,我們以為它是老年人才會有的問題;今天才發現,它正在年輕人群中加速蔓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終于知道,不做手術、保住關節,不再是奢望。
干細胞治療,從“理論可能”變成“真實療效”,從國際臨床進入中國醫院,也許仍需時間,但那一天,已經在路上了。別再等髖部疼痛到走不動才行動,科學的力量,從了解開始。從現在起,關注自己的髖部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避免過度運動、減少久坐時間、謹慎使用激素藥物等。也許,我們都能比昨天的自己,更靠近未來醫學一步。讓我們一起期待,干細胞治療能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讓健康不再“走投無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