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菲律賓總統突然放下國內一堆爛攤子,火急火燎飛往華盛頓,表面上是去談“聯盟”,實際上更像是去“求饒”。
而另一邊,特朗普突然對中國釋放出一些微妙信號,芯片禁令松口了,語氣也軟化了。
這兩件事看似不相關,但放在一起看,卻暴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小國在大國博弈中,往往連討價還價的資格都沒有。
菲律賓這次是真的急了。美國一紙通知,要對菲律賓出口商品加征20%的關稅,電子元件、熱帶水果這些支柱產業全在打擊范圍內。
馬科斯(資料圖)
要知道,這一刀砍下去,直接關系到幾十萬人的飯碗。更糟的是,菲律賓國內通脹已經飆到6.2%,老百姓日子本來就不好過,再被美國這么一搞,經濟隨時可能崩盤。
所以馬科斯這趟華盛頓之行,說白了就是去求美國“高抬貴手”。但問題是,美國會這么好心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菲律賓媒體拼命吹噓“馬科斯是特朗普連任后首位受邀訪美的東盟領導人”,到后來被扒出這“邀請”其實是菲律賓請求后才勉強拿到,整件事從一開始就透著一種屈辱感。
更諷刺的是,馬科斯出發前還信誓旦旦說要“加強聯盟”,結果美國那邊連個像樣的接待安排都沒有,國防部長和國務卿的會面都是臨時湊的。這種待遇,連“跑龍套”都算不上,頂多算個“背景板”。
美國為什么這么硬氣?原因很簡單——菲律賓對美國來說,最大的價值就是它的地理位置。扼守南海咽喉,當個遏制中國的“前哨站”還行,但要美國真金白銀給好處?門都沒有。
這幾年美軍在菲律賓擴建基地、部署導彈,嘴上說是“保護盟友”,實際上就是把菲律賓往火坑里推。真到了關鍵時刻,美國連《共同防御條約》都不敢明確覆蓋南海爭議水域,擺明了就是讓菲律賓自己去扛雷。
特朗普(資料圖)
馬科斯以為抱上大腿就能高枕無憂,結果發現自己不過是美國戰略棋盤上的一枚廉價棋子。
而就在菲律賓焦頭爛額的時候,美國總統突然對中國態度變了。芯片禁令松動了,芬太尼問題不提了,甚至放出風聲說要訪華。這一連串操作,搞得國際社會一頭霧水:美國這是要轉向了嗎?
其實仔細想想,邏輯并不復雜。美國那些科技巨頭早就受不了了,英偉達、高通這些公司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結果政府一紙禁令,直接斷了財路。資本家可不管什么“國家安全”,利潤才是硬道理。
所以最近美國悄悄放開了H20芯片對華出口,雖然性能閹割得厲害,但好歹是個態度。至于芬太尼問題,以前是甩鍋中國,現在突然改口說“中國在幫忙”,明擺著是在為后續談判鋪路。
但這些“善意”背后,美國的戰略目標一點都沒變。放開低端芯片,是為了拖慢中國自主研發的腳步;緩和語氣,是為了爭取談判籌碼。
真正的大招,可能還在后頭。而對于菲律賓這樣的“小弟”來說,最可怕的不是美國對中國強硬,而是美國突然對中國客氣了——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很可能被當成“交易籌碼”隨手扔掉。
馬科斯這趟華盛頓之行,注定是血本無歸。關稅?美國不會松口;安全承諾?美國不會給;技術合作?更別想。菲律賓能得到的,頂多是一兩句口頭安慰,外加一堆根本兌現不了的“空頭支票”。
特朗普(資料圖)
而與此同時,中國在南海的巡邏越來越頻繁,對菲律賓農產品的限制也越來越嚴格。馬科斯以為靠上美國就能對抗中國,結果發現自己兩頭不討好,國內支持率還跌到了54%,反對派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再捅他一刀。
這場鬧劇最諷刺的地方在于,它完美詮釋了小國的悲哀——在大國博弈中,你沒有選擇權,只有被選擇的命運。美國需要你時,你是“重要盟友”;美國不需要你時,你連討價還價的資格都沒有。
而中國早就看透了這一點,所以不管美國怎么變,中國的策略始終很明確:發展自己的技術,鞏固自己的國防,擴大自己的朋友圈。你愛來不來,我自巍然不動。
說到底,國際政治從來不相信眼淚,只認實力。菲律賓如果還不醒悟,繼續在南海問題上玩火,最終只會發現自己連“棋子”都當不成,直接淪為“炮灰”。而中國要做的,就是繼續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