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對小腦萎縮時,不少患者和家屬存在一個認知誤區,認為這是不可逆的“絕癥”,只能眼睜睜看著病情惡化。事實上,小腦萎縮雖屬疑難雜癥,但并非無藥可醫,盲目放棄治療或單純依賴西藥緩解癥狀,往往會錯過最佳調理時機,甚至加重病情發展。中醫在小腦萎縮的辨證施治上有著獨特優勢,通過整體調理有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從事中醫診療近三十年的盛大夫常說:“小腦萎縮雖病在腦,但根在臟腑失衡,氣血不暢。治腦需調臟腑,通絡先補氣血,慢病需慢調,貴在堅持與辨證精準。 ”這句行醫名言,既是他多年臨床經驗的總結,也為無數患者點亮了康復希望。
58歲的張先生就是盛大夫的典型患者。一年前,他開始出現走路不穩、說話含糊、雙手震顫的癥狀,確診小腦萎縮后嘗試多種治療效果不佳。就診時,張先生已需家人攙扶才能行走,吃飯時湯水常灑出碗外,說話時字音模糊難以辨認,情緒也變得焦慮抑郁,甚至萌生了放棄治療的念頭。
盛大夫接診時,并未急于開方,而是進行了細致的問診。他詳細詢問了張先生的發病時間、癥狀變化、飲食習慣、睡眠質量,甚至連他的情緒狀態和既往病史都一一記錄。隨后通過把脈觀察到其脈象沉細無力,舌體胖大且有齒痕,結合癥狀判斷為“脾腎兩虛、氣血不足、腦絡瘀阻”證型。
盛大夫耐心向張先生解釋:“你的癥狀看似在腦,實則是脾胃虛弱無法運化氣血,腎氣不足難以濡養腦髓,氣血不暢導致腦絡瘀阻,才出現肢體失衡、言語不利?!?/p>
根據辨證結果,盛大夫開出了以“健脾補腎、益氣養血、通絡健腦”為原則的藥方:黃芪、黨參、白術健脾益氣;熟地、山藥、山茱萸補腎填精;當歸、川芎、丹參活血通絡;配合天麻、葛根、益智仁平肝息風、健腦開竅。同時根據張先生的體質差異,加入雞血藤、杜仲等藥材調和陰陽,囑咐其每日一劑,水煎溫服,并搭配簡單的康復鍛煉。
堅持服藥三個月后,張先生的癥狀出現明顯改善:走路時搖晃幅度減小,無需家人攙扶也能短距離行走;說話清晰度提高,家人能正常聽懂表達;雙手震顫減輕,吃飯喝湯時不再頻繁灑漏。繼續調理幾個月后,他已能獨自外出散步,基本生活可自理,焦慮情緒也大為緩解。
最后,盛大夫特別提醒:小腦萎縮患者一定要盡早干預,中醫調理需根據個體差異辨證開方,切忌盲目服用“偏方”。治療過程中要保持心態平和,配合適度康復鍛煉和規律作息,同時家屬的陪伴與鼓勵也至關重要。只要辨證精準、堅持調理,多數患者都能實現癥狀改善,提高生活質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