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一項電池專利引爆全網:陶瓷裝甲包裹的固態電池組,配合雙電池包動態協作技術,讓電動車續航直指1000公里,電池體積卻分毫未增!
專利文件顯示,電池最外層覆蓋30-150微米的陶瓷層,硬度達莫氏3-10級,彈性模量控制在2-10GPa。 這層“陶瓷裝甲”讓電池承受400Mpa高壓時仍保持結構完整,徹底解決傳統固態電池量產中的變形破裂難題。
關鍵的是,陶瓷層直接與負極集流體集成,省去傳統不銹鋼夾板,簡化工藝的同時降低短路風險。
電池包內部結構暗藏玄機,耐力型+爆發型雙電池包動態協作。 日常巡航時由高能量密度的耐力電池供電;急加速或爬坡瞬間,高功率爆發電池立即接管,兩套系統還能互相補電。 這種“搭積木式協作”將電量利用率提升15%以上。 用戶實測反饋,開啟空調或高速行駛時電量損耗速度明顯減緩,長途行駛焦慮大幅降低。
實際續航數據已有突破。
搭載該技術的漢L、唐L車型實測綜合續航達980公里,接近1000公里臨界點。其秘密在于刀片電池能量密度提升至300Wh/kg,配合陶瓷層減重設計,電池包重量反降8%。充電效率同步飛躍:兆瓦閃充樁5分鐘補電400公里,充電1秒增加續航2公里。
技術落地面臨雙重挑戰。
陶瓷層精密涂布需在300-800℃高溫下處理,良品率僅65%;全固態電池成本仍是傳統電池3倍。 比亞迪正通過與火山引擎共建實驗室,用AI優化陶瓷漿料配方,目標將成本壓縮至1.5倍內。
安全設計同步升級。
專利中排氣結構創新:熱失控時隔熱片自動彈開,高溫氣體定向排出,阻斷連鎖反應。 灌封膠填充電池間隙的設計,進一步加固整體結構穩定性。
用戶最直接的體驗是“里程焦慮”被打破。 一位兩年電動車車主感嘆:“現在規劃路線不用沿途標滿充電樁,回老家500公里路程中途無需補電”。 網約車司機更看重補能速度:“兆瓦樁5分鐘充電夠跑一上午,比加油還快”。
行業內部震動更大。
瑞銀報告指出,比亞迪刀片電池電芯成本已比特斯拉低5%,新專利可能進一步拉大差距。 歐洲市場反饋劇烈:比亞迪海鷗以18.8萬人民幣低價切入英國,配合超長續航技術,4月銷量反超特斯拉7165輛。
爭議點同樣尖銳。
網友質疑陶瓷層低溫性能:“零下20℃會不會脆化? ”工程師回應專利中已預設解決方案:泊松比0.1-0.3的彈性區間確保低溫韌性,勃姆石材料的添加增強低溫穩定性。
比亞迪用531億元年研發投入說話:2025年平均每月新增400項專利。從電池熱管理專利到自研10C超充芯片,技術護城河越筑越深。
當多數車企還在堆疊電池容量時,比亞迪選擇在有限空間內重構能量邏輯。陶瓷裝甲與雙電池包的組合,像給電池裝上“智能心臟+金剛外殼”,重新定義電動車效能天花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