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近日,四川遂寧公職人員孫先生分享了其利用業余時間送外賣的經歷。孫先生曾當過消防員。去年底轉業后,分配至遂寧市船山區某單位工作。不久前,其任職單位下發了公職人員可以做副業的相關通知,他第一時間行動了起來——每天下班后送外賣三個小時,感覺“像打游戲做任務”一樣快樂!
截至7月21日,孫先生下班送外賣已有6天時間,他算了一下,兼職送外賣一天能賺100多元。除了接單送單,孫先生還通過社交平臺,分享其送外賣的經歷。
看到孫先生的分享,有人表示不解,但他表示:“沒覺得掉面子,都是服務行業?!保〒?月23日封面新聞)
孫先生利用業余時間送外賣(圖片來源:封面新聞)
公職人員兼職送外賣,聽上去很稀罕,也很新鮮,在很多人眼里,公職人員端的是鐵飯碗,吃的是財政飯,應該是最高枕無憂的職業,還要干送外賣這種辛苦的兼職,是不是有點“沒苦硬吃”?也有人認為,公職人員下了班還能做副業,說明工作量不飽和,本職工作太閑了。這些想法其實都源于對公職人員群體的刻板印象,忽視了其工作職責和生活狀況的多樣性,有些也失于片面和偏激。
基層不少普通崗位的工作人員,工作時間的確比較規律,相應的工資待遇也并不高。2016年,安徽一位副鎮長為貼補家用兼職開網約車被處分,網友得知其月薪300元,家庭負擔很重,也普遍表示同情和支持。事實上,只要公職人員能盡職盡責地完成本職工作,不偷懶?;?,不玩忽職守,業余時間做些合法合規的兼職,也無需苛責。
消防員時期的孫先生(圖片來源:封面新聞)
況且,送外賣絕非輕松活,需要充沛的體力、精力,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孫先生是消防員轉業,身體素質過硬,能夠在下班后繼續從事體力勞動,本身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他表示:“回家刷短視頻不如出來跑單”,可見,送外賣掙的是辛苦錢,但能讓他感到充實,這樣積極投身勞動,總比無所事事的“躺平”更有意義。
當然,網友的顧慮也并非毫無道理。公職人員依法履行公共職務,行使公權力,其副業選擇確實容易引發公眾擔憂:一是怕副業影響主業,導致本職工作敷衍了事;二是怕利用公職之便謀取私利。因此,單位鼓勵公職人員兼職副業時,必須從制度和監督機制上筑牢防線。要明確副業范圍、報備流程、時間管理等細則,避免利益沖突和以權謀私。同時,加強日常監管和考核,確保副業不影響本職工作,不能動用公家資源,更不能借著公職身份搞特殊。讓公職人員堂堂正正、合法合規地搞副業,才能既促進社會資源的流動,又守住公共服務的底線。
其實,整件事中最值得點贊的,是孫先生的心態。面對網友質疑,他坦言“沒覺得掉面子,都是服務行業”,這種平常心,才是公職人員應有的本色。
公職人員本就不該是高高在上的特殊群體,而是人民公仆。孫先生能坦然放下“身份包袱”,認為無論是在辦公室處理政務,還是在街頭給市民送一份熱飯,本質上都是在為人民服務,這種質樸的職業觀,比任何口號都更有說服力。
現實中,有的公職人員總是端著“官架子”,把為民辦事當成“恩賜”,說到底是缺乏這種平常心。而孫先生把送外賣比作“打游戲做任務”,完成每單配送時收獲的滿足感,與他當年在消防隊里救人于危難的成就感,本質上是相通的。
公職人員的平常心,本質上是一種職業倫理的回歸。它消解了特權意識,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讓“人民公仆”的定位更加清晰。當更多公職人員能夠像孫先生一樣,以平等、開放的心態對待各種社會職業時,公共服務必將更加溫暖、更加接地氣。
看待這件事,公眾也該多些平常心。不必把公職人員神化成不食人間煙火的 “圣人”,他們也有改善生活的需求,只要守住“不影響主業、不觸碰紅線”的底線,他們的兼職行為應當得到理解。
真正該關注的,不是公職人員下班后做了什么,而是上班時是否盡職盡責,是否始終把群眾需求放在心上。同時,公職人員也應珍惜這份信任,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的理解和支持。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