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央視新聞報道,前不久,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過社交媒體賬號,分別向日本首相石破茂、韓國總統李在明發送信件,明確宣布自2025年8月1日起,美國將對日本和韓國輸美的全部產品加征25%關稅。
兩封信件內容基本一致,特朗普在信中解釋道:“要明白,25%這個數字,和我們與貴國之間的貿易逆差相比,還遠遠不夠。”
特朗普表示,盡管美國與韓國和日本之間存在巨額貿易逆差,美國仍決定繼續與兩國合作。然而,美國決定以更加平衡、公平的貿易為前提,繼續向前推進。
李在明(資料圖)
美國最近在貿易領域動作不斷,先是對進口鋼鐵加征50%關稅,接著又對銅產品出手,同樣加征50%。全球三大消費金屬——鋼鐵、鋁、銅,基本都被罩在美國的關稅網里。韓國作為鋼鐵出口大國,首當其沖受到影響。2024年數據顯示,韓國鋼鐵出口量較前一年下滑超15%,本土鋼廠訂單減少,倉庫里堆著賣不出去的鋼材,工人們開始擔心停工。
更讓韓國頭疼的是,美國不僅加稅,還提了兩個“天價要求”。第一個是讓韓國全面開放農牧產品市場,包括取消30個月以上牛肉進口限制、放寬水果檢疫標準,甚至要降513%的大米關稅。韓國農業界急得跳腳——他們本來就擔心美國牛肉低價沖擊本土市場,2024年韓國農產品進出口額已經降了不少,再開放可能連最后一塊市場都保不住。第二個要求更離譜:學日本建個4000億美元的投資基金,專門給美國企業投資用。4000億美元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韓國2024年全年預算的80%,相當于每個韓國人要掏出近8000美元。
李在明(資料圖)
韓國不是不想答應,實在是兜里沒錢。2024年韓國經濟增長遠沒達到預期,央行把今年GDP增速預期砍了一半,降到3%以下。對美出口減少、鋼鐵賣不動,老百姓錢包癟了,政府財政也緊巴巴。要湊4000億美元,要么加稅,要么借錢,可這兩種辦法都會讓經濟雪上加霜。
這時候,李在明把目光轉向了中國。此前,他公開說“要盡快改善韓中關系”,雖然沒說不搞美韓同盟,但這話已經讓很多人看出苗頭。7月8日的中韓自貿區原產地證書審簽中心啟動,就是個具體動作——以前企業辦原產地證得等好幾天,現在流程快了。
韓國人心里有桿秤。美國加稅讓企業吃苦頭,開放農牧市場可能傷農民利益,4000億基金更是填不滿的黑洞。反觀中國,2024年中韓貿易額逆勢上漲,中國連續多年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從泡菜到芯片,兩國產業鏈早就綁在一起。李在明上臺后民調支持率漲到65%,靠的就是“實用外交”——誰真心幫忙發展經濟,就多和誰打交道。
李在明(資料圖)
美國可能沒想到,自己使的“關稅大棒”反而把韓國推向了中國。對韓國來說,中美就像兩棵大樹,以前靠美國遮風擋雨,現在發現中國樹下也能乘涼,甚至能結更多果子。畢竟,經濟要發展,企業要賺錢,老百姓要過好日子,這些才是最實在的。
現在的問題是,李在明能不能頂住美國的壓力。美國那邊還在催著簽協議,8月1日的最后期限越來越近。但韓國企業等不起,農民等不起,老百姓更等不起。
國際關系里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美國用關稅當籌碼,韓國用腳投票選合作,這背后都是算經濟賬。4000億美元不是小數目,能換來企業發展、百姓就業的機會,才是真本事。
關鍵時刻,韓國總統李在明近日與前國民力量黨緊急對策委員會委員長金鐘仁共進午餐,席間兩人圍繞韓國經濟現狀、對美關稅談判進展等議題展開討論。
韓國總統府政務首秘禹相虎當天在例行簡報中透露,金鐘仁在會談中向李在明提出建議:對美關稅談判不必急于求成,不妨從長遠角度逐步推進;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美國國內不少人存在“李在明總統親華”的誤解。
針對這一提醒,李在明回應說,處理各類事務時,他始終將韓美同盟關系置于優先位置,這點從未改變,“盼美方能正確理解他的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