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后,為適應新的形勢,與國際接軌,我軍前后陸續組建了七大特殊兵種:空軍、海軍、炮兵、防空兵、工程兵、裝甲兵、鐵道兵,分別由劉亞樓、肖勁光、陳錫聯、周士第、陳士榘、許光達、王震擔任兵種司令員,這七位司令員,不乏戰功卓著、資歷深厚者,為何在1955年只有海軍司令肖勁光和裝甲兵司令許光達被評為大將?
肖勁光自1950年起擔任海軍司令員,是新中國海軍的奠基人,在1955年授銜時,海軍作為新興戰略軍種,必須有一位代表進入大將行列,以體現軍種平衡,肖勁光的資歷(1922年入黨、北伐時佩領中將軍銜)和職務(國防部副部長、海軍司令)完全符合這一需求。
再者,十大將中需兼顧各“山頭”代表,肖勁光既能代表紅軍時期的紅三軍團,也能代表八路軍時期的留守兵團,還能代表解放戰爭時的四野,資歷兼顯著而全面的代表性,加上解放戰爭時期的戰功,早已奠定他的大將軍銜,另根據1952年軍隊評級,肖勁光被評為軍委委員級,高于其他幾位兵種司令(其他六位都是正兵團級),即便沒有擔任海軍司令,也是十位大將之一。
許光達是裝甲兵首任司令員,裝甲兵作為現代化陸軍核心兵種,當時參照蘇聯同等職務,裝甲兵需在大將中占一席之地,體現軍委對技術兵種的重視。
與肖勁光稍不同的是,許光達1952年被評為正兵團級,正常情況正兵團級對應上將,但他是紅二方面軍少數幸存的高級將領,十大將中需覆蓋紅軍主要方面軍代表:粟裕(紅七軍團)、徐海東(紅二十五軍)、黃克誠(紅三軍團)、陳賡(紅一、四方面軍)、譚政(紅一軍團)等已占多數,許光達填補了紅二方面軍的空缺。
裝甲兵司令兼紅二方面軍代表,決定了許光達的大將地位。
其他兵種司令為何未評大將呢?
王震資歷、戰功都顯著,還是許光達讓銜時極力推薦的人選,但大將中已有張云逸(新四軍副軍長)代表“行政型將領”,紅二方面軍又有許光達作為代表,王震作為前期中央紅軍、后期紅二方面軍的重要將領,代表性不及許光達。
陳士榘戰功顯著,但大將中已有粟裕、陳賡等華東、中原野戰軍代表,且工程兵的戰略地位當時不及海軍、裝甲兵,陳錫聯情況類似。
劉亞樓1938年赴蘇學習,缺席抗戰關鍵期,且空軍司令職務在1955年尚未如海軍般成熟。
1950年代海軍、裝甲兵被視為國防現代化核心,而鐵道兵、工程兵等更多屬輔助兵種,其司令的軍銜評定相應較低。
大將僅10人,需兼顧各個革命時期、各野戰軍、各軍種平衡,其他兵種司令即便資歷足夠(如周士第),也因代表性與名額限制未能入選。
因此,肖勁光和許光達被評為大將,是軍種重要性、歷史“山頭”平衡、軍隊級別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他幾位兵種司令或因軍種權重不足,或因所在“山頭”已有代表,最終被評為上將,這一結果反映了1955年授銜時“既要論戰功資歷,更要講全面大局”的深層次考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