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后期,發生了一件比較奇特的事情:四野主力第14兵團,于1949年8月被下令撤銷掉了!這個時候還沒有建國、大片領土也未解放,作戰任務還很多;況且14兵團實力非常強勁、下轄十六萬重兵,組建也才區區幾個月時間,怎么就成為第一個被主動撤番的兵團了呢?
該兵團司令員劉亞樓,因為軍事素質出眾且精通俄語,被軍委選中擔任人民空軍司令員。可即便如此,首任司令調走,再換一位名將來14兵團執掌大軍就行了,為何直接撤銷兵團建制?同在四野的第13兵團,不久后便經歷了一次司令員更迭:首任司令程子華到山西任職,黃永勝接任,兵團各項工作正常運轉。
然而14兵團沒法采用這個解決方案。究其原因,劉亞樓雖然被任命為空軍司令,但這個軍種在建國前只是“空殼殼”,需要劉亞樓親自組織搭建。領導機構至為關鍵,所以經請示軍委和野司,第14兵團多達2600余名干部、技術兵種,被劉司令員精挑細選后“打包帶走”,平移到空軍部隊創業去了。
這樣一來,14兵團部被掏空了,領導機構幾乎不復存在。下轄各軍倒是影響不大,依然能承擔作戰任務,但沒了兵團部,要在短時間重建起來,談何容易呢?此時解放戰爭還沒結束,各兵團、各軍承擔南下任務,第14兵團已經無法進行統一調度指揮,失去了存在的條件,也不可能單獨停下整編。
所以正確而高效的解決方案,并非派個新司令來重建兵團部,而是將14兵團下轄的39軍、41軍和42軍,直接無縫轉隸四野的其他兵團,繼續南下作戰。如此一來,只是加重了兄弟兵團的指揮任務,卻依然能夠保證野戰部隊的調度運轉。
所以第39軍去了13兵團,第41軍歸12兵團,第42軍則由野司直接調用指揮。由于四野規模、實力雄厚,而三大戰役之后國民黨軍早已士氣崩壞,四野部隊渡江南下進程比較順利,這次兵團裁撤,并未影響野戰軍的實際作戰表現。
更有意思的是,劉亞樓在擔任14兵團司令員期間,事實上并沒和所屬部隊近距離接觸過:此前他是東北野戰軍參謀長,野司的許多重要工作都是經他之手,兵團成立后他一直在忙于交接工作;等到交接完成、要正式去跟兵團隊伍會合時,劉亞樓突發肝病,不得不去蘇聯接受治療。
他本人是很喜歡指揮一線兵團的,早在不久之前的天津戰役時,便主動請纓指揮攻城,所以劉亞樓也急著恢復身體、盡快到14兵團去。結果身體一好轉,軍委的命令就來了,讓他改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也就從此和兵團指揮工作無緣了。
第14兵團雖然早早撤銷,但在軍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該兵團人員配置極高,出了3位后來的開國上將,這是很罕見的現象。兵團司令員劉亞樓當仁不讓,是正兵團級的上將;兩個副司令分別是黃永勝和劉震,這兩人也在55年9月獲得上將軍銜。黃永勝后來帶過第13和15兵團,他也成為正兵團級。
而兵團政委莫文驊,同樣是個厲害角色,14兵團撤銷后他被調往13兵團,還是當政委。整個四野系統,解放戰爭時期只出了一位先后擔任兩大兵團政委的將領,就是莫文驊,可惜他在55年只被評為中將。四野山頭太大、名將眾多,總要有照顧大局的干部。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