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數據出爐,GDP增速5.3%沒疑問,大放水之年,貨幣工具與財政工具兩大宏觀調節工具齊上,財政赤字率從3%放大到4%,都足以通過政策的計劃性實現計劃性。
但是,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5.3%,是如此的恰到好處,內涵了經濟規模的增長,與老百姓的幸福感是一致的;如果你的微觀感受不一致,那是因為你不夠努力。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怎么統出來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規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四大項構成。
工資性收入為什么會漲,我們不清楚怎么統出來的,只能做一般性的分析,最直接的原因是體制內漲工資,幅度在5-15%,惠及八千萬人。
經營凈收入和現實中人人做生意的背景有關,2021年全國個體工商戶在冊1.03億戶,2025年5月底達1.27億戶,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觀察點,經濟下行壓力越大,個體工商戶注冊越多,前赴后繼,這無疑是經營凈收入提高的一個重要基礎,林中的鳥都在找食吃。
財產凈收入有兩個方面的支持,一是股市、基金等金融資產收益率,居民股息、紅利、理財收益增加,確實會拉動財產凈收入,否則政策也不會拼命保股市了,這部分在統計中占比會比較高,特別要提到的是個人存款,年內增加了8萬億,人們把消費的錢省了下來,多少也能有點收益,畢竟是一個資產荒的大周期。
轉移凈收入不用說,歸功于財政的努力,年內農民基礎養老金、退休人員養老金都有所增加,這是最正點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支持。
最不清楚的又是什么?
統計中側重的是“就業人員平均收入”,而不是“全體居民”,避免被未就業人口拉低均值,從近三年的情況看,每年都完成了新增就業人口實現了1200萬的計劃目標,但是,這個“新增”的內涵不存在對失業人口的扣減。
為什么個人的微觀感受總是與宏觀敘事走著兩股道,因為統計是一門藝術,主流媒體的正向解讀很重要,現在項目少了,二億多農民活也少,它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響不在統計范圍內,但卻會真實地存在于千千萬萬個家庭的感受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