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操作系統的江湖,多年來一直是蘋果iOS和谷歌安卓的"雙雄爭霸"。從塞班王朝落幕到Windows Phone折戟,國產系統屢次沖擊市場卻始終難以突圍,直到2019年華為鴻蒙OS橫空出世。
5年多的時間,從最初的“換殼”質疑聲浪,到7月份工信部公布的11.9億設備搭載量,鴻蒙不僅打破了"國產系統活不過三年"的魔咒,更在今年上半年的手機市場,以領先的優勢超越蘋果,折疊屏市場更是一打十,讓鴻蒙成為真正能與iOS、安卓并駕齊驅的"第三極"。
然而,繁華背后暗藏隱憂。數據顯示,安卓和iOS應用商店的活躍APP數量均超過200萬款,而原生適配鴻蒙系統的應用服務僅有約2.5萬款。
這意味著,超98%的主流APP仍在依賴鴻蒙的"安卓兼容模式"運行——用戶看似在使用鴻蒙系統,實則點開的還是披著"鴻蒙皮"的安卓應用。更令人唏噓的是,在APP開發商的適配優先級中,iOS永遠是"嫡長子",安卓是"二公子",鴻蒙則成了"編外人員",適配進度全看企業"有沒有空"。這種"選擇性忽視"終于刺痛了行業神經。
近日,通信行業專家項立剛公開表態:"建議對拒不支持原生鴻蒙的中國企業,吊銷其ICP許可證。"這一激進的建議瞬間引爆輿論,支持者認為這是"破局良策",反對者則直指"于法無據"。
要理解這場爭議的本質,或許得先看看項立剛為何敢"語出驚人",這位長期關注科技安全的專家,曾在中美稀土博弈中率先呼吁對臺企斷供稀土,理由是臺灣每年從大陸進口的6000噸稀土中,超八成被轉手賣給美國及其盟友,間接支持了西方對中企的技術封鎖。而如今,他將矛頭對準國產APP開發商,背后正是對"科技自主"的深切焦慮。
為什么中國企業必須支持鴻蒙?
這早已不是簡單的商業選擇,而是關乎"國云之爭"的生死命題。操作系統就像數字世界的"地基",從手機、汽車到工業互聯網,幾乎所有智能設備都離不開它。如果鴻蒙倒下,國產操作系統的最后一道防線將徹底崩潰,屆時從手機支付到工業軟件,從政務系統到軍事通信,都可能被美國企業通過系統權限"卡脖子"。
更嚴峻的是網絡安全風險。在H20芯片恢復供貨的第一時間,官方發出警告,明確表示境外生產的芯片和系統可能存在"后門",可能導致用戶位置、通話記錄等敏感信息被竊取。
我們每天使用的地圖導航、社交軟件,都在通過系統接口收集數據,而這些數據一旦通過iOS或安卓的服務器流向海外,后果不堪設想。如果使用國產系統,至少安全等級自主可控,關鍵華為在網絡安全方面,經過了美西方國家的多層安全審核,并沒有發現任何問題,反而發現一些西方企業的軟硬件存在漏洞。
當然,反對聲也并非沒有道理。有開發者算過一筆賬:微信適配鴻蒙原生系統需要重構底層代碼,至少投入200人團隊開發半年,成本超億元;對于中小開發者而言,適配成本可能直接壓垮企業。更有人質疑,若強制要求適配,可能出現大量"湊數應用"——用兼容模式打包后換個圖標,表面上支持鴻蒙,實則毫無優化,最終損害用戶體驗。
事實上,鴻蒙生態的短板并非無解。華為早已打出"組合拳":一方面推出"方舟編譯器",將安卓代碼轉換為鴻蒙原生代碼的效率提升300%;另一方面通過"鴻蒙智聯"計劃,為開發者提供最高適當的適配補貼。之前支付寶等國民級APP已完成原生適配,用戶反饋流暢度提升20%以上。這些案例證明,市場機制下的生態建設完全可行。
項立剛的"激進建議",更像是一記警鐘——當企業追逐短期利益時,不能忘了科技自立的長遠價值。
鴻蒙的11億設備是突圍的底氣,但生態建設注定是場馬拉松。項立剛的“吊銷論”雖引發爭議,卻撕開了國產軟硬件協同的深層矛盾——
沒有生態安全,技術自立就是空中樓閣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