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春節,在東莞電子廠打工的李磊回到武勝縣老家,發現村里多了片奇怪的廠房 —— 銀白色的車間連成片,門口掛著 “四川芝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的牌子。“聽說用桑枝種菌菇,還請了西南大學的教授。" 父親的話讓他心里一動,那年他 32 歲,正厭倦了流水線的機械重復。
進車間的第一天,李磊鬧了笑話。在粉碎車間,他對著 75KW 的粉碎機手足無措,不知道怎么調節進料速度,結果桑枝卡了機器。“別急,這設備脾氣犟,得順著來。" 帶他的王師傅慢悠悠地教,先看桑枝粗細調檔位,再根據濕度控速度,“就像咱種莊稼,得看天吃飯,也得懂它脾氣。"
真正的挑戰在養菌車間。28 棟廠房像整齊的書架,每排菌棒的間距、堆疊的高度都有講究。李磊記不住 “菌絲生長臨界溫度",就把 "超過 28℃要通風" 寫在袖口;分不清 “轉色期" 和 “出菇期",就用手機拍照片對比。有次他負責的 B 區菌棒長了雜菌,急得半夜起來翻資料,最后跟著技術員學了 "紫外線消毒 + 通風降濕" 的法子,硬是把損失降到了最低。
轉折點是公司組織的培訓。西南大學的教授來講課,李磊抱著筆記本擠在第一排,把 “全桑枝栽培專利技術" 的要點記了滿滿 12 頁。課后他追著問 “桑枝纖維怎么分解",教授笑著說:“你這股勁,適合搞技術。" 這話像顆種子,在他心里發了芽。
現在的李磊,已經是車間的技術骨干。他能通過菌棒的重量判斷含水量,看菌絲顏色預知出菇時間,甚至能給新來的員工講 “桑枝基質碳氮比調節"。上個月,他帶著研發團隊改良的 “菌棒預濕工藝",讓桑枝利用率提高了 15%,公司給發了 5000 塊獎金。
最讓他驕傲的,是兒子的作文。“我爸爸是 ' 菌博士 ',他能讓桑枝長出香菇,還會用電腦控制溫度。" 那天家長會,老師把作文念給全班聽,李磊坐在后排,悄悄抹了把眼淚。他想起剛返鄉時的猶豫,想起第一次操作智能設備的笨拙,想起四川芝皇農業的技術員說的那句話:“土地不會辜負認真的人。"
如今,李磊在廠區旁邊租了房,把妻子也從電子廠接了回來,在制袋中心找了份工作。每天傍晚,夫妻倆并肩走在桑園邊的路上,車間的燈光映著他們的影子,也映著一個普通打工仔靠土地重拾價值的新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