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司法行政工作11年,現任建水縣司法局面甸司法所所長的李倩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更好地滿足群眾法律需求作為奮斗目標。她所在的司法所2011年被省司法廳、省勞動與社會保障廳聯合授予人民調解先進集體稱號,2016年被省司法廳授予省級規范化司法所稱號。
針對婚戀糾紛隱私性強、排查調解難度大、反復性強且易引發惡性案件的特點,李倩帶領該所工作人員不斷總結經驗,強化與婦聯、民政、公安機關的協作配合與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排查和回訪機制,創新調解方法與技巧。
在村級層面,該所協助組建由網格員、調解員、法律明白人構成的排查小組,每月開展“敲門行動”,重點關注新婚、二婚、上門女婿、長期異地務工夫妻、存在經濟糾紛家庭,對排查出的糾紛建立動態臺賬,及時介入調解。
李倩要求該所人員創新運用“三心”工作法:耐心傾聽當事人陳述,不打斷、不干擾,通過觀察其行為和情緒,拉近與當事人的距離;換心思考,站在當事人角度分析問題,找準矛盾癥結所在;用心分析,從法律、情理、事理等多角度為當事人剖析利弊,引導其理性、合法處理矛盾糾紛。
該所建立“周、月、季度”三時間段回訪機制,調解結束后,通過電話、家訪等方式了解調解協議履行情況和雙方關系修復程度,確保調解效果的長效性。
結合普法強基補短板專項行動、“利劍護蕾”專項行動、“法律六進+N”等工作,該所切實開展法律宣傳工作,提升普法實效,精準覆蓋重點人群和重點領域。針對轄區民族村寨糾紛情況,該所牽頭組建“民族法治宣講團”,將村組部分民族干部、法律明白人發展為普法宣講團志愿者,有針對性地開展精準普法。
“考慮到民族村寨的特殊性,我們創新普法方式,將民族語言與法治宣傳有機融合。”李倩介紹,該所每年都要深入多個民族村寨開展“雙語”普法宣傳活動10余次。
為解決轄區外出務工人員普法難問題,李倩和該所工作人員建立外出務工人員普法微信群,制定詳細的推送計劃,每周定期推送2至3次法律知識,以圖文、短視頻、案例解析等形式在群內開展普法宣傳,并在線提供法律咨詢服務,有力推動了轄區的安全穩定和民族團結發展。
該所不斷建立完善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在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群眾可一次性辦理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申請、矛盾糾紛調解、行政復議申請等業務,“一站式”解決群眾多元化法律服務需求。
該所健全完善10個村委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站)實體平臺建設,引入智能法律機器人、鄉村法務通,實現線上線下法律服務全面暢通。
記者 李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