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召集各國記者召開新聞發布會,公然辱罵中方的產品是垃圾,還要求全球一起抵制中國產品,這操作真是讓人看傻了眼——打不過就罵街,這算哪門子的高端政客?
先說說這“產能過剩”的論調吧,克林拜爾一口咬定中國產品充斥G7市場,還說這是“必須遏制的現象”。這話聽著就新鮮,合著全球分工合作到了他們這兒,就成了“產能過剩”?咱們中國的制造業憑本事吃飯,從家電到光伏,從高鐵到新能源汽車,哪樣不是靠性價比和技術實力贏得市場的?就拿德國自己來說,他們的汽車在中國賣得多火,全世界每三輛德國車就有一輛銷往中國,按克林拜爾這邏輯,德國汽車是不是也該算“產能過剩”?是不是也該被貼上“垃圾”標簽?
這些年中國市場給德國車企送了多少真金白銀,人家揣著錢袋子偷著樂的時候,怎么沒見他們喊過“不公平”?現在中國產品憑著實力走進歐洲市場,就成了“洪水猛獸”,這不是典型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嗎?全球化的本質就是互通有無,歐洲的各種產品這些年在中國十分暢銷,什么德國汽車,法國紅酒,意大利奢侈品等等,憑什么不讓中國的電動汽車銷往歐洲呢?這種雙重標準,說白了就是輸不起。
再看看克林拜爾提的“原材料依賴問題”,明眼人都知道這是沖著中國稀土管制來的。有意思的是,他們怎么不說說自己先做了什么?之前歐洲不顧中方警告,非要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高額關稅,現在中國不過是對稀土出口做了些規范,就急得跳腳了?這就好比你先動手打了人,還不許人家抬手擋一下,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稀土這東西,中國儲量大、提煉技術成熟,之前一直低價供應全球,結果換來了什么?換來了某些國家拿著中國的稀土造芯片、造導彈,回頭就卡中國的脖子。現在咱們不過是按規矩辦事,加強了管制,他們就受不了了。歐洲要是真覺得稀土不夠用,完全可以自己開發啊,何必一邊依賴中國,一邊又罵罵咧咧?再說了,中國從來沒說過不賣,只是要按市場規律和國際規則來,這有錯嗎?
更諷刺的是,歐洲現在正被美國按在地上摩擦,特朗普政府4月剛把歐洲商品關稅提到20%,7月又宣布要漲到30%,8月1號就生效。歐盟想跟美國商量著互降汽車關稅,人家理都不理,還放話要繼續維持25%的汽車關稅。這時候的歐洲,連句硬氣話都不敢說,轉頭卻對著中國橫挑鼻子豎挑眼,這膝蓋是焊死在地上了嗎?
想想也挺可笑的,美國拿著大棒砸他們的時候,他們點頭哈腰;中國正常發展產業,他們就破口大罵。就拿電動汽車來說,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技術領先,成本有優勢,歐洲車企競爭不過,不想著怎么提升自己,反而靠加關稅搞保護主義。這種做法,說好聽點是護犢子,說難聽點就是無能狂怒。
其實歐洲心里比誰都清楚,中國產品不是“垃圾”。就拿光伏產業來說,中國的光伏組件質量好、價格公道,幫著多少歐洲國家實現了能源轉型?還有家電領域,中國品牌的冰箱、洗衣機在歐洲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靠的不是別的,就是過硬的品質和貼心的設計。這些實實在在的產品,難道是克林拜爾一句“垃圾”就能否定的?
說到底,他們就是怕了中國的物美價廉的優質產品,過去西方國家靠著技術優勢躺著賺錢,現在中國企業追上來了,他們就開始玩不起了,又是搞貿易壁壘,又是潑臟水。這種心態,跟當年英國怕美國超越自己時的做法如出一轍,可惜時代變了,靠抹黑和打壓根本擋不住歷史前進的車輪。
再說說稀土這盤棋,中國現在加強管制,既是保護戰略資源,也是對某些國家貿易霸凌的正當回應。你對我的電動汽車加稅,我就對稀土出口設限,這叫對等反制,天經地義。歐洲要是想繼續安穩用上稀土,路就只有一條,就是別跟著美國一起反華,別動不動就對中國加關稅,施加各種貿易壁壘,這樣中歐才會友好發展。可他們偏不,非要一邊受美國的氣,一邊跟中國對著干,這不是自討苦吃嗎?
看看歐洲現在的處境,真是應了那句“賠了夫人又折兵”。跟在美國屁股后面打壓中國,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自己失去了中國市場,被美方頂替,然后又遭到美國的關稅大棒,他們連反抗的勇氣都沒有。就拿汽車產業來說,歐洲車企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卻要跟著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加稅,結果呢?中國電動車在歐洲照樣賣得好,反倒是歐洲車企因為美國的高關稅,出口量暴跌。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操作,實在讓人看不懂。
更讓人費解的是,克林拜爾這種級別的官員,居然會用“垃圾”這種低俗的詞匯形容中國產品。這背后反映的,其實是某些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的焦慮和無奈。他們打不過中國的制造業,又擋不住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就只能靠耍嘴皮子過過癮。可惜這種抹黑根本起不了作用,中國產品好不好,市場說了算,消費者說了算。
這些年中國制造業的進步有目共睹,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從低端代工到高端創新,中國企業用實力贏得了全球市場的尊重。德國的汽車再好,也不能否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突破;歐洲的奢侈品再貴,也擋不住中國品牌在全球的崛起。這種良性競爭本該推動全球產業進步,可某些西方國家卻偏偏要把它變成零和博弈,這不是明智之舉。
說起來,歐洲國家其實挺可悲的。他們一方面想擺脫美國控制,搞歐洲自主,另一方面又處處看美國臉色,不敢真正跟中國平等合作。就像這次G7會議,明明是解決全球經濟問題的場合,卻被他們變成了針對中國的“批斗會”。這種做法不僅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反而會讓歐洲在全球經濟格局中越來越被動。
美國對歐洲加征關稅,他們忍了;美國搞“芯片法案”搶歐洲企業,他們也忍了;可中國不過是正常發展產業,他們就跳出來喊打喊殺。這種對美國唯唯諾諾,對中國張牙舞爪的樣子,真是把“軟骨頭”三個字詮釋得淋漓盡致。
但是話說回來,西方國家越是遭際打壓中國,就越說明中國的道路是正確的,中方應該繼續堅持,該發展發展,該合作合作,對于那些無理取鬧的,該反制就反制。稀土管制只是開始,要是某些國家繼續執迷不悟,后面還有更多手段等著。畢竟,現在的中國早已不是百年前那個任人欺負的國家了,想靠幾句罵街就打垮中國制造業,簡直是白日做夢。
最后想說的是,全球化時代,合作才能共贏,對抗沒有出路。歐洲那些政客要是真為自己國家的老百姓著想,就該放下偏見,好好跟中國打交道。整天跟著美國搞小圈子,對著中國產品喊“垃圾”,除了顯得自己無能,什么用都沒有。畢竟,市場的眼睛是雪亮的,消費者的選擇是公正的,誰是真金白銀,誰是虛張聲勢,時間一長自然見分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