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近在芬太尼問題上突然“變臉”,一邊稱贊中國“幫了大忙”,一邊又暗藏關稅威脅,這場“口是心非”的政治表演背后,究竟藏著什么算計?
特朗普的“芬太尼態度史”:從指責到示好的矛盾軌跡
特朗普在芬太尼問題上的態度轉變堪稱戲劇性。2025年2月,他以“中國未阻止芬太尼流入”為由,宣布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加征10%關稅,隨后又提高至20%,并多次聲稱“中國提供了大部分芬太尼”。然而,美國海關數據顯示,自2019年中國實施芬太尼整類列管后,美方再未查獲來自中國的芬太尼類物質。盡管如此,特朗普仍堅持“甩鍋”中國。
特朗普(資料圖)
7月16日,特朗普在簽署《全面遏制芬太尼販運法案》時態度突變,稱“中國一直在幫助美國”,甚至暗示“中國邁開大步”配合美國行動。然而,簽署法案后,他又重提“中國提供了大部分芬太尼”的舊調,甚至要求“中國對毒販判處死刑”。這種前后矛盾的表態,顯然不只是單純的“感謝”,而是另有深意。
中美芬太尼博弈:中國的努力與美國的“雙標”
中國在芬太尼管控上的努力有目共睹。2019年,中國率先將芬太尼類物質全部列入管制目錄,成為全球首個整類列管的國家。這一舉措直接導致美國合成阿片類藥物價格飆升,過量死亡人數數月內減少20%-25%(約挽救千人生命)。中國政府還發布《中國的芬太尼類物質管控》白皮書,詳細介紹科技監管和源頭管控經驗,為全球禁毒提供“中國方案”。
然而,美國卻選擇無視這些事實。美國國務院2022年報告承認,自2019年起“幾乎未檢測到來自中國的芬太尼”。但特朗普仍堅持“中國運毒”的虛假指控,甚至要求中國“立法嚴懲毒販”。更諷刺的是,美國自身醫療監管失靈、制藥公司逐利、邊境管控漏洞等問題才是芬太尼危機的主因。中國早在2019年就永久列管芬太尼,而美國至今未跟進,這種雙重標準暴露了特朗普政府的政治算計。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示好”的真實目的:訪華與政治自救
特朗普突然“軟化”態度,并非真心感謝中國,而是為了實現一個關鍵目標——訪華并達成貿易協議。他的第二個總統任期已過6個月,但競選承諾(如“結束俄烏沖突”“讓美國再次偉大”)大多未兌現,支持率持續下滑。愛潑斯坦事件更是讓共和黨中期選舉面臨危機,特朗普急需一場外交勝利來挽回局面。
經濟壓力也迫使特朗普調整策略。中國連續三年減持美債(2022-2025年累計減持超3000億美元),美債依賴“日英接盤”難以為繼。更緊迫的是,美國擬于8月1日對華石墨加征160%關稅(疊加后稅率達160%),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石墨生產國,此舉可能重創美國電動汽車產業。特朗普試圖通過“示好”中國,測試中方態度,為訪華鋪路。
中國的立場與清醒:不被“示好”迷惑,堅守底線
面對特朗普的“變臉”,中國保持清醒。中方多次駁斥“中國責任論”,強調“貿易戰沒有贏家”,并保留反制權利。針對美方以芬太尼為借口的關稅,中方已采取反制措施(如農產品加稅、企業制裁)。魯比奧訪華試探、王毅吉隆坡會晤等互動,僅是“常態化溝通”鋪墊,而非妥協信號。
白宮(資料圖)
中國深知,美國芬太尼危機的解藥在其國內。唯有改革醫療監管、遏制藥企逐利、修補邊境漏洞,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特朗普的“政治表演”終將被事實戳穿,而中國的管控成效和反制措施,才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堅實后盾。
特朗普的“芬太尼態度反轉”,本質是一場政治作秀。他既想通過“肯定中國”緩和關稅壓力,又試圖以“訪華”為籌碼換取國內政治資本。但美國的危機根源在其自身,中國的立場始終堅定。這場博弈的結果,終將取決于美國是否愿意直面現實,而非繼續“甩鍋”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