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野化放歸的新疆普氏野馬種群再添新丁,繼今年4月13日凌晨首匹幼駒誕生后,又陸續有4匹小馬駒降生。7月6日,兩匹新生幼駒在同一天誕生,標志著此次野化放歸的普氏野馬順利度過適應關與繁殖關,放歸種群規模已增至23匹,這是該區域荒漠草原旗艦物種遷地保護取得的重大階段性成果。
“這真是令人振奮的消息!”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紅果子管理站副站長李忠欣喜地介紹,“新生的兩匹馬駒是在7月6日同一天出生的,加上7月1日、5月30日和4月13日誕生的三匹,短短三個月內我們迎來了5匹健康的普氏野馬寶寶。”為確保母馬和幼駒的健康,保護區工作人員精心調配了營養餐,包含燕麥、苜蓿、胡蘿卜、蘋果、玉米等,并在高溫季節特別投喂西瓜為野馬防暑降溫。
為科學有序地恢復和重建普氏野馬野生種群,持續擴大其野化放歸區域,2024年自治區林草局組織開展賀蘭山普氏野馬野化放歸工作方案論證,邀請中國林業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新疆卡拉麥里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等的專家學者,實地考察多次后,最終選出3處區域建立適應性訓練場地迎接物種繁衍。
2024年12月至2025年4月賀蘭山先后從新疆引入三批次18匹野馬,其中有5匹母馬在啟程前已懷孕。經過嚴格的適應性訓練,這些跨越千里的“生態使者”,逐步適應了賀蘭山的環境。
“普氏野馬在賀蘭山的成功放歸與自然繁殖,意義重大。”保護區科研科副科長朱亞超表示,“期望通過不同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進一步維護普氏野馬遺傳多樣性,增強其適應環境的能力,為建立穩定、健康的野馬種群提供有力保障。。”
保護區吳濤副局長表示,賀蘭山野馬放歸地的地形、地貌、植被類型及氣候條件與野馬在新疆生境較相似。近年來,保護區持續推進生態修復工程,植被覆蓋率顯著提升,野生植物種類日益豐富,為普氏野馬等野生動物營造了優質的棲息空間。從瀕臨滅絕到荒野馳騁,普氏野馬在賀蘭山的重生,是寧夏乃至中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的生動例證。 它不僅標志著一個古老物種在故鄉的復興,更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注腳,進一步豐富了賀蘭山的生物多樣性,完善了區域生態鏈。
普氏野馬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也是世界上現存唯一的野生馬種,被稱為有6000萬年進化史的“活化石”。我國1985年啟動“野馬返鄉計劃”,在新疆、甘肅建立繁育基地。經過40年的努力,中國普氏野馬種群數量突破900匹,約占全球野馬總量的三分之一,成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重引入”的成功典范。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尹素萍 張赫凡 尹素萍 張赫凡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