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家里人為了食品保質,都會選擇放在冰箱里。
但看似滿滿當當的冰箱,其中卻隱藏著十分危險的“細菌炸彈”。
近段時間包括央視在內的多個媒體,爭相曝光出了多種表里不一的食物。
這些食物即使被父母家人精心保護,但依舊會吃壞身體,甚至還會引發癌癥。
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那究竟是哪幾種在冰箱里的食物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呢?
木耳營養豐富,含有鐵元素、維生素K,對防治缺鐵性貧血、預防血栓十分有益。
但若隔夜食用木耳,卻可能帶來極大風險。
月初的時候,浙江一位68歲的王女士,食用了泡發一夜的涼拌白木耳后,被緊急送往ICU搶救,最終確診為“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這種毒素由椰毒假單胞菌產生,其毒性極強。
即便通過高溫烹飪也無法將其破壞,僅1毫克就可能致命,而且一旦中毒,死亡率超過40%。
干貨在潮濕環境下,就容易滋生椰毒假單胞菌,像木耳、銀耳、腐竹等干貨,在泡發時若時間過長,風險便會急劇增加。
尤其是在夏季高溫環境下,常溫泡發2小時后,細菌數量就可能超出安全標準。
所以為了自身健康,在食用木耳這種干貨時,應做到現吃現泡。
西瓜堪稱夏季消暑的必備水果,不僅能清熱解暑、除煩止渴,西瓜中的糖和鹽還可利尿并消除腎臟炎癥,利于腎炎病人吸收營養。
但這看似清涼可口的西瓜,若食用隔夜且冷藏過的,也可能隱藏危機。
這種案件幾乎每年都有幾例,甚至還有人吃中毒的案例。
而就在前幾天,河南一名女子就食用了冷藏隔夜的西瓜后,出現腹痛癥狀,自行服藥后竟發展為腎衰竭。
原因就是切開的西瓜存放在冰箱中,若時間超過16小時,其表層1厘米區域的菌落數可達數億,多種致病菌會大量滋生。
西瓜含糖量高,切開后為細菌提供了絕佳的“溫床”。
很多人習慣用保鮮膜包裹西瓜,但實際上,保鮮膜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會加速表層細菌的繁殖。
即便食用前削去表面部分,仍可能殘留毒素。
而且冷藏超過24小時的西瓜,即便聞起來沒有異味,也很可能已經被細菌污染。
所以要想安全吃到美味的西瓜,最好是吃多少切多少。
若有剩余,應使用干凈的容器密封好后放入冰箱冷藏,存放時間不宜超過12小時。
半熟的溏心蛋是很多人拒絕不了的美味,但用普通雞蛋制作溏心蛋卻存在風險。
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的研究表明,雞蛋是家庭中沙門氏菌感染的主要來源之一。
普通雞蛋即便表面看起來干凈,也可能因為雞群感染病菌或者蛋殼有細微裂縫而攜帶沙門氏菌等病菌。
制作溏心蛋時,由于中心的溫度僅能達到55-65℃,這樣的溫度無法徹底殺滅沙門氏菌。
人食用了被沙門氏菌污染的溏心蛋后,可能會出現高燒、腹瀉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發展為敗血癥。
生活中為了安全食用雞蛋,建議選擇可生食的雞蛋,這類雞蛋包裝上一般會注明“無沙門氏菌”。
心蛋也最好現做現吃,不要冷藏后再次食用。
綠葉菜富含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
但有實驗數據顯示,菠菜、油菜等綠葉菜在冷藏3天后,亞硝酸鹽含量會上升3-5倍,維生素C的損失率達40%。
長期攝入亞硝酸鹽超標的食物,可能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特別是老人、兒童等人群,身體機能相對較弱,受到的危害更大。
很多人以為將綠葉菜放在冰箱里就能保證其新鮮,細菌不會滋生,實際上冰箱只是減緩了細菌的繁殖速度。
反復加熱綠葉菜,不僅會導致營養物質大量流失,還會使毒素濃縮。
而且若將葉菜與肉類等食物混放在冰箱中,還會加速交叉污染。
綠葉菜雖營養豐富,但保存不當就容易變質。
大家購買時盡量按需購買,避免長時間存放,保證每餐都能吃到新鮮健康的蔬菜。
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上漲迅速,肉類成為大家獲取蛋白質的主要媒介,甚至會大量屯肉。
蛋39健康網指出,反復解凍的肉類,由于細胞破裂會釋放出水分,這為細菌的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
相關實驗顯示,一塊肉解凍3次后,菌落數可能超標10倍,同時還會產生亞硝酸鹽等致癌物。
當肉類首次被冷凍時,-18℃的低溫環境雖然能抑制細菌生長,但并不能將細菌完全殺滅。
在解凍過程中,若將肉置于室溫環境,細菌會以每20分鐘繁殖一代的速度快速增長。
二次冷凍時,殘留的細菌會進入休眠狀態,可再次解凍后又會“復活”繼續繁殖。
凍肉雖然方便,但反復凍融的危害很大。
大家在處理肉類時,一定要注意正確的保存和解凍方法,保障家人的飲食安全。
央視新聞曾報道過,上文也有提及,涼拌木耳、銀耳這類干貨,還有豆類等食物,若操作不當制作成涼菜,極易引發中毒。
木耳、銀耳這些干貨就不再嘮叨了,而四季豆、扁豆這類豆類,若未煮熟,其中含有的皂素和血球凝集素可能引發嘔吐等癥狀。
還有鮮黃花菜含有秋水仙堿,必須焯水后經過高溫炒熟才能食用。
制作涼拌菜時,食材要用流水沖洗1分鐘以上,之后再用淡鹽水浸泡10分鐘,以此去除表面的雜質和細菌。
涼拌菜必須要現做現吃,隔夜的涼拌菜絕對不能再食用。
切菜時,刀具和砧板要做到生熟分開,防止交叉污染。
涼拌菜清爽可口,是夏日餐桌的熱門菜品。
但制作過程中的衛生和食材選擇至關重要,大家千萬別因為一時疏忽,讓美味變成健康殺手。
夏季氣溫高、濕度大,這樣的環境簡直是細菌的“天堂”。
在30℃的環境下,大腸桿菌每20分鐘就能繁殖一代,6小時內僅一個大腸桿菌就能繁衍至百萬個。
而隔夜菜因為種種環境,就會成為細菌的溫床,且因為冰箱的緣故,失誤腐壞的程度也不會立馬顯現。
不過并非所有隔夜食品都存在高風險,有些食品在正確保存的情況下還是可以食用的。
充分加熱的米飯,若分裝后冷藏在2-4℃的環境中,存放時間不超過24小時,食用前徹底加熱至100℃,是可以安全食用的。
冷藏的剩菜中,肉類、根莖類蔬菜(如土豆、胡蘿卜)在冷藏不超過24小時的情況下,食用前仔細觀察顏色和氣味,若無異常也可食用。
冷凍的主食,像包子、餃子等,蒸熟后分裝冷凍,保質期可達1個月,注意避免反復解凍。
在夏季保存食物時,要遵循“三不原則”,存放時間不超過24小時、不反復加熱、不盲目信任冰箱的保鮮能力。
夏天雖然食物易變質,但只要掌握正確的保存方法,還是能在保障健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隔夜食物,減少浪費。
細菌不會在食物上標明“危險”,但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保存和食用習慣,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駕護航。
很多人因為節儉習慣,舍不得扔掉看起來沒壞的食物,但健康比浪費更重要。
將這些知識分享給爸媽,讓全家人都能遠離“隱形殺手”,享受安全健康的飲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