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龍炎 編輯:馮曉暉
“潯城故事”專欄致力于分享與九江生活見聞相關的散文及紀實類文章。誠摯歡迎原創作者投稿,投稿方式及聯系方式詳見公眾號自動回復。
積余橋 編者攝于2024年4月
老屋琚路口 編者攝于2017年5月
積余村的樟櫧 張毅/攝 圖源:《聽風吟》
吳障嶺古道 編者攝于2022年10月
其實,這條古驛道,何止伍子胥、李白等走過,應該說,歷史上那些往來于星子九江之間的許多名人,如李渤、周敦頤、朱熹等,他們自然也都走過這條古驛道。
當然,走得最多的還是老百姓。尤其是山南星子、海會、高壟、姑塘一帶的老百姓。他們到九江城辦事,做生意,闖天下,都要走吳障嶺古驛道,經蔡家壟,過譚家畈,然后進城。20 世紀 50 年代,我在譚畈還經常看到他們成群結隊地挑著擔子從吳障嶺過來,往九江城去。
后來城鄉交通發達,吳障嶺古驛道便被人們冷落而荒廢。多年之后,隨著戶外運動的興起,吳障嶺古驛道又成為驢友常走的一條線路。
吳障嶺古道 編者攝于2022年10月
我們在關帝廟盤桓休息一陣之后,便“過關”,由“”吳”至“楚”。這里現在是北山登山公路經關帝廟處,距威家 6 公里左右。公路行經關帝廟,便折向西南,至馬尾水。我們由此橫穿公路,開始沿古驛道北坡下行。北坡的石階損毀得比南坡厲害。南坡石階蜿蜒于山巖邊,下臨溪水,不易受水流沖刷,基本完好。而北坡石階沿谷底修建,靠近溪水,已多被山水沖壞。
好在路程不長,我們很快就到了古村石家鋪。從積余橋到石家鋪,吳障嶺古驛道就算走完了。大家然后走大路經蔡家壟、潘家灣、譚家畈,至馮家村乘公交車回九江城,又一次結束了吳障嶺古驛道之行。
羅龍炎
【作者簡介】
羅龍炎,1946年出生,江西九江人。九江學院中文教授,《九江學院學報》原(執行)副主編、江西省作家協會和評論家協會會員。 曾任江西省當代文學學會理事、江西省現代文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九江市作家協會理事等。長期從事中國文學、文藝學和地方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編后記】
第一次見到羅龍炎老師,就是在一次文史界老同志重走吳障嶺古道的活動中。上面那張照片,是我為羅老師拍下的。羅老師是九江文化界德高望重的前輩,為人寬厚溫潤,深受同行敬重。前些日子與他聯系,提起這篇文章,他感慨地說:“走不動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