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陸軍最近在澳大利亞搞了個大動作,把新研制的"臺風"陸基導彈系統拉出來遛彎,成功用SM-6導彈擊沉海上靶船。
這可不是普通的實彈演習——看看地圖就懂了,從澳洲北海岸發射的導彈,理論上能覆蓋南海北部,明擺著是給中國海軍準備的"歡迎禮包"。但仔細扒開這枚價值400萬美元的導彈的技術底褲,事情就變得有意思了。
先說美軍打的什么算盤。現在西太平洋上演著現代版"矛與盾"的較量:中國海軍像下餃子般造艦,YJ-21高超音速導彈射程直達1500公里,美軍航母編隊越來越難靠近。于是美國人玩起了"田忌賽馬",把海軍用的SM-6導彈搬到陸地上,搞出這套"臺風"系統。
道理很簡單:造一艘伯克級驅逐艦要花18億美元,而一套陸基導彈系統只要零頭價錢,還能像樂高積木似的到處拆裝部署。這次選擇在澳洲測試,就是演練"戰時把導彈卡車運到菲律賓或日本"的劇本。
但這款被吹上天的導彈有個致命軟肋——它的彈頭才64公斤,相當于兩袋水泥的重量。對比中國YJ-18導彈300公斤的彈頭,SM-6打中軍艦就像用針扎大象。
更尷尬的是,它3.5馬赫的速度聽著挺快,可中國的鷹擊-21末端沖刺能到10馬赫,自家的紅旗-9防空系統攔這種速度的導彈早不是新鮮事。最要命的是這玩意兒不能貼海飛行,軍艦雷達老遠就能發現,等飛到跟前早就被攔截七八回了。
不過美軍這套打法藏著更深層的戰略套路。他們賭的是"量變引發質變":雖然單枚導彈性能被碾壓,但只要在關島、日本、菲律賓密密麻麻部署幾十套,形成"導彈狼群",照樣能讓解放軍頭疼。
就像當年游擊隊用土槍土炮對付正規軍,現在美軍反而學起"不對稱作戰"。五角大樓2024年軍演還曝光了新玩法:用人工智能快速分配目標,讓不同射程的導彈搞"接力攻擊",這確實給防御方出了道難題。
中國的反制牌也不少。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專治各種導彈發射車,電磁干擾設備能讓SM-6變成無頭蒼蠅。更妙的是地理優勢——美軍要在亞太找部署基地,日韓澳這些國家民眾可不像政府那么積極。去年澳洲達爾文港擴建計劃就遭民眾抗議,畢竟誰都不想自家后院變成導彈靶場。而中國在南海島礁上的雷達站和導彈,可是實打實的"不動產"。
這場裝備競賽最戲劇性的轉折在于:過去總說中國搞"反介入/區域拒止",現在美軍居然有樣學樣,用陸基導彈搞起"反反介入"。
雷神公司高管估計嘴都笑歪了,未來五年光向亞太賣導彈就能賺個盆滿缽滿。但別忘了,俄羅斯的"鋯石"導彈、朝鮮的新型巡航導彈都在虎視眈眈,美軍這么一搞,等于給全球中程導彈競賽開了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