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經常將裝在煤氣罐里的氣體叫“煤氣”,既然叫“煤氣”,想必跟煤炭有關,那它們真的是從平時燒火取暖的煤炭中得來的嗎?
的確,以前用的那種傳統罐裝煤氣,很大一部分就是從煤炭里提煉出來的,所以才叫“煤氣”。
上世紀初,煤氣是使用最廣泛的能源之一,主要是通過煤炭干餾制取。
簡單來說,煤干餾就是將煤炭放在隔絕空氣的環境里加熱到1000度左右的高溫,這種缺氧的環境下,煤炭就不會如平常一樣劇烈燃燒,轉而發生一系列復雜的化學變化。
隨著溫度升高,煤炭里的一些物質開始分解、揮發,釋放出焦油、焦炭等產物,以及一種主要由氫氣、甲烷和一氧化碳組成的混合氣體,這便是煤氣。
其中所含的一氧化碳雖無色無味,但是毒性特別大,我們平時說的“煤氣中毒”,其實就是一氧化碳中毒。
要是在密閉空間里發生煤氣泄漏,或是燃燒不充分,人體一旦吸入過多一氧化碳,體內的血紅蛋白就會跟一氧化碳結合,無法正常“運輸”氧氣,從而導致一氧化碳中毒,危及生命。
此外,“煤氣化”也是獲取煤氣的方式之一,只不過是將煤炭與蒸汽或氧氣等氣化劑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反應,固體的煤炭就能轉化成煤氣。
所以呀,以前使用的煤氣真就是從煤炭中得到的一種可燃燒氣體。
可我們平時還會聽到“液化氣”“天然氣”等燃氣種類,雖然我們也稱之為“煤氣”,但它們之間是不一樣的。
煤氣目前在我國已經被全面淘汰,如今咱們常見的煤氣罐里裝的其實并不是煤氣,而是“液化石油氣”,也叫“液化氣”。
液化氣是對石油進行加工煉制的過程中分離出來的副產品,它的主要成分由丙烷、丁烷等組成,然后加壓使它們變成液體裝在鋼瓶里,方便運輸和使用。
液化氣和煤氣有一個相同點:它們都是從煤炭或石油中提煉分離得來的,并不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
而我們如今廣泛使用的天然氣來源就不一樣了。光聽名字就知道,天然氣是自然形成的,直接開采自地下巖石空隙中的可燃氣體,它主要成分是甲烷,產生過程和煤炭不太一樣。
天然氣的形成說法不一,主流觀點認為,在億萬年前,由古生物遺體經過復雜的化學變化而形成,一般埋藏在比較深的地層里。
所以傳統意義上的煤氣指的是從煤炭里得到的氣體,但如今日常所說的“煤氣”概念更廣泛一些。
由于語言的習慣,鋼瓶里明明裝的是液化氣,但我們還是會稱之為“煤氣罐”;家里做飯燒的是天然氣,我們俗語中也會稱之為“煤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