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電影這東西,大家都知道,拍得多了,就容易落入俗套,尤其是把日軍形象搞得像小丑一樣,動不動就“八嘎”滿天飛,表情扭曲,智商下線。這種“八嘎化”其實挺尷尬的,不僅影響真實感,還讓觀眾覺得不接地氣。話說回來,怎么拍才能避免這種刻意丑化呢?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一部叫《血戰臺兒莊》的電影就給出了靠譜的答案:別有意去扭曲對手,得追求紀實性,讓人物和事件站得住腳。這部片是1986年拍的,導演是翟俊杰和楊光遠,他們從頭到尾強調真實還原,避免夸張變形,結果成了經典范例。
先說說背景吧。這電影再現了1938年臺兒莊戰役,那場仗是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的,國民黨軍隊打得挺硬氣,殲滅日軍不少,算是抗日戰爭早期的一次大捷。片子不是憑空編的,劇本基于歷史資料修改了十七次,焦點放在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貢獻上。為什么說它“去八嘎化”?因為導演組從一開始就定調,不能把日軍拍成傻瓜或怪物,得讓他們像正常軍人一樣,有戰術、有組織。舉例來說,日軍角色臺詞全用日語,演員得硬背下來,這樣后期配音時口型對得上,也讓表演更自然。中國演員董驥演日軍第十師團師團長磯谷廉介,他靠自學把日語練得溜,劇組都叫他“活鬼子”,這不是丑化,而是讓角色有血有肉,避免那種低級搞笑。
其實,抗日電影要想不落俗套,得從細節抓起。《血戰臺兒莊》在這點上做得特別到位。導演不光要求日軍臺詞真實,還在道具和服裝上花大力氣。日軍用的是三八式步槍和歪把子機槍,國民黨那邊是漢陽造步槍和捷克式輕機槍,鋼盔也分英式和德式,根據不同部隊配發。這些東西都是從各地調來的真家伙,力求和1938年戰場匹配。群眾演員選拔也嚴,從當地農民和礦工里挑,不是用現役士兵頂包,因為1938年的中國軍隊多是莊稼漢出身,得有那種樸實勁兒。入選的演員不能剃光頭,得留短發,貼近時代特征。報到第一天,大家就穿上軍服練軍姿,戶外曬太陽,曬得皮膚黑黑的,化妝都不用額外涂,片子出來有種銅版畫般的質感。
導演組對主演培養也下功夫。邵宏來演李宗仁,這演員本身書卷氣重,但缺上位者威嚴,劇組就天天叫他“李長官”,讓大家潛移默化地敬著點,他漸漸就入戲了。宋廣漢演孫連仲,年過六十演四十多歲將領,靠軍旅經驗站哪兒就有司令派頭。齊春祥演韓復榘,長臉小眼跟原型像,演得魯莽多疑。趙恒多演蔣介石,老辣果決;翟俊杰自己演王銘章,外貌相似直接上。其他如初國良演張自忠穩健,陳繼銘演白崇禧干練,江化霖演池峰城勇猛,張名煜演湯恩伯狡猾。這些人多從話劇團來,表演不浮夸,注重人物本色,避免負面角色被美化或過度負面化。
話說這部片子的拍攝過程挺曲折的。最早是周總理1965年提議拍,但拖到1986年才開機,中間換了好幾撥人。劇組從北京跑到山東取景,風餐露宿幾個月,追求戰場真實性。外國紀錄片導演伊文思還來分享過1938年臺兒莊的經歷,他當年用攝像機記錄了廢墟和戰斗痕跡,這些成了參考。片中戰爭場面分三個段落:臨沂增援戰、滕縣之戰、臺兒莊主力戰,基于真實紀錄片鏡頭改編,比如人梯渡橋和運河鏖戰。群演部分,女性角色如女大學生、女記者、李宗仁翻譯,都選普通演員,不搞流量明星,避免搶戲。一些老藝術家如馮毅夫、李力、劉磊演守軍將領,沒臺詞但增重了分量。小角色如吳喜千和李晶冰演老兵小兵,在炸坦克戲里悲壯;茂路和胡榮華演老人和孫子,在屠殺村民戲里樸素真摯。
除了激烈戰斗,片子還從細節體現戰爭殘酷:日軍尸體旁有家屬照片,軍官撿起沉思;幸存孩子在尸體堆里哭;盲眼士兵聞野花;老兵吹樹葉曲調。這些不是編的,源于歷史記錄,讓觀眾體會到戰爭不是兒戲。日軍也不是一味殘暴,片子展現他們有紀律,但侵略本質不變,沒去洗白。整體結構開放,不追求大團圓,結尾血肉長城堆積城門,定格殘垣,真實得讓人心塞。
上映后,這片子影響力大。1987年公映,觀眾反響熱烈,好多人在影院默哀。國民黨老將軍如李仙洲、鄭洞國看后連呼好,還當顧問。蔣經國看過,說沒抹黑他父親,推動兩岸老兵探親。票房破紀錄,數億元。獲獎一大堆:第七屆金雞獎最佳編劇、最佳化妝、最佳煙火;第十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政府特別抗戰獎;入選新中國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李宗仁兒子李幼鄰從美國趕回,看樣片不到十分鐘就慟哭。池峰城妻兒看后下跪感謝,因為片子正面展現了池峰城駐守臺兒莊的功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