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昌吉7月23日電 題:北塔山的“山西元素”
中新網記者 范麗芳
“這里的路叫‘晉北路’,這里的橋叫‘晉疆連心橋’,辦公樓、居民樓、學校體育館、醫院、社區服務中心,都是山西援建的……”雖是第一次從2000多公里外的山西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北塔山牧場,張志濤感到這里并不陌生,“目之所及,都是‘山西元素’。”
北塔山牧場地處中蒙邊境,哈薩克、維吾爾等不同民族的4000余人常居于此。這里最高處海拔3287米,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最為偏遠的少數民族聚居團場,人們常用“有山沒有樹、有溝沒有水、有地不長草、風吹石頭跑”來形容這里惡劣的自然環境。
2013年始,山西省晉中市與北塔山牧場結對幫扶。山西援疆干部、第六師北塔山牧場副場長張志濤說,從安居住房、供水供熱、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到綠化覆蓋率提高、教育水平提升、醫療服務改善,十余年接續援助,一點一滴的改變正在讓北塔山牧場與山西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這面空墻寫‘便民服務中心綜合窗口’,提供民政、醫保等一站式服務;這邊放幾排座椅作為等候區。”晉北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李政站在新建成的服務中心大廳,滿懷憧憬地規劃未來。
圖為山西援建的綜合服務中心。范麗芳 攝
上述綜合服務中心由山西投資建設,并配套相關辦公設備,預計于2025年9月投入使用。項目建設過程中,不時有牧民找到李政,希望留一間集體活動室。
“北塔山這個地方,夏天紫外線強、冬天寒冷漫長,沒有可以活動的地方。”李政說,聽聞山西援建了這座樓,有水有電還是集中供熱,大家都很期待。在綜合服務樓不遠處,社區服務中心也初具雛形,建成后可進行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體育活動。
和活動場地一樣受關注的,還有醫療義診。北塔山牧場冷空氣活動頻繁,晝夜溫差大,冬季氣溫低且常年刮大風,造成當地風濕性關節炎等病高發,而距這里最近的奇臺縣有200多公里,民眾就醫極不方便。
基于此,2018年開始,山西一批又一批援疆醫療人員深入北塔山牧場、烏拉斯臺口岸巡回義診。開展基礎健康知識普及、提供常見病簡易診療服務、向牧場醫護人員傳授臨床經驗……每次義診,專家都被圍得水泄不通。
北塔山牧場畜牧一連61歲的哈薩克族牧民熱阿依尼別克,腿關節疼痛已有15年,最近因病情加重外出就醫,但收效甚微。不久前,第六師奇臺醫院援疆醫療專家來此義診,為其進行針灸、按摩、理療等治療后有所緩解。
“山西的醫生經常來,很受歡迎,尤其是中醫。”畜牧一連衛生室鄉村醫生美蘭說,2024年開始,她特意買來書籍學習中醫,“我也經常向來義診的醫生請教,中醫對關節疼痛很有效,希望掌握這項技術服務大家。”
山西援疆醫生在北塔山牧場義診。張志濤供圖
張志濤深知民眾對健康的渴望,他正在籌劃聯動晉中市的醫院及北塔山牧場周邊的山西援疆醫療資源,將巡回義診常態化,“比如專家可以每周來一次,患者不出遠門就能接受定期治療,復查也可以在家門口完成,還能為本地醫生提供更多學習機會。”
北塔山與山西的聯動還覆蓋到人才交流。北塔山牧場產業促進中心副主任高建軍曾于2024年赴晉中學習調研,“平遙牛肉產業的現代化很震撼,其實我們北塔山的畜牧業資源也很豐富。”
數據顯示,北塔山牧場年產羊肉300噸、牛肉195噸、駱駝肉6噸、馬肉34噸,“我們還有優質的駱駝奶,但深加工產品少,附加值不高,正在思考怎樣將優勢資源產業化,甚至把這里做成集散地。”高建軍說。
這一規劃并非遙不可及。北塔山牧場向北40多公里處是烏拉斯臺口岸,該口岸距離蒙古國北塔格口岸6.5公里,為開展進出口貿易、促進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平臺。站在護邊執勤房頂,張志濤手指向眼前一片空地,“我們將利用山西援疆資金,在這里建打造一個貿易加工產業園區,重點發展畜牧加工、跨境電商、倉儲物流等產業。”
傍晚時分,登上山西援建的“留戀北塔山”景觀平臺,各種樹木在滴灌系統滋養下綠意正濃,遠處,夕陽映襯下的沙漠在光影交錯中化作一片金色海洋。(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