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太湖無錫水域生態清淤全域推進,全國首創生態清淤智能化一體平臺船“太湖之星”“太湖之光”和10余艘清淤船分別在梅梁湖、竺山湖、太湖宜興水域作業。
“今年以來已清淤360多萬立方米,較去年同期約增長一倍,預計全年清淤650萬立方米以上,是我市新一輪太湖生態清淤啟動以來清淤量最大的一年。”市河湖中心主任薛路陽說。
據悉,上一輪太湖清淤于2013年結束,時間一長,湖底淤泥厚積,里面積聚了大量氮、磷等污染物,是水體富營養化和藍藻暴發的重要內源污染源。
清淤是改善湖泊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2024年太湖湖體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穩定保持在Ⅱ類和Ⅰ類,達到良好湖泊標準,清淤功不可沒。按新一輪太湖生態清淤要求,至2030年我市太湖清淤量要達3456萬立方米。
在竺山湖的古竹運河口水域,兩艘相距約700米的環保絞吸式清淤船在作業。
“太湖面積大,湖底地形復雜,清淤前由專業機構利用聲吶等設施對水域進行網格式監測,了解每一處底泥厚度、污染物含量等,我們根據其檢測報告精準清除表層浮泥。”薛路陽說。
在竺山湖清淤設計報告中看到,此次清淤面積是1.62平方公里,其中南部和北部1.39平方公里清淤厚度為0.5米,中部清淤厚度為0.25米。
當前,在太湖作業的為環保絞吸式清淤船,通過轉動的絞刀將底泥表層絞松后通過吸泥管吸入泵體,再由排泥管輸送到排泥區。
竺山湖兩艘清淤船日清淤能力分別為4000立方米。而在清淤超級“航母”“太湖之光”平臺上,清淤船“浚清2號”通過水下聲吶、傳感器等高精度探測設備實時監測底泥厚度和污染分布,結合智能算法控制挖泥設備的深度和范圍,進一步減少對原生底泥生態的破壞。
這里還采用密閉式吸泥裝置和緩速作業模式,對水體擾動更小。更令人驚喜的是,“浚清2號”疏浚濃度可達50%以上,效率是普通絞吸船的3倍,每天可穩定清淤8000立方米。
竺山湖清淤船“吸”上來的泥水通過直徑約40厘米的管道輸送到岸邊淤泥堆場。在堆場內,一組壓濾設施將剛送到的泥水通過板框多次擠壓,“脫水”后形成泥塊,堆放到一旁空池內。
“早前從太湖清出來的淤泥部分用于貢湖灣濕地建設、宜興蔣山宕口修復,部分就存在堆場內,這一輪清淤量大,且太湖沿岸可用于淤泥堆放的場地極少,擴大淤泥資源化利用途徑已成當務之急。”市水利局人士說。
當前,我市正著力擴大淤泥作為固態硫化土新型材料用于路基建設、用于道板磚建設等試點,加快讓淤泥變廢為寶。
來源:無錫日報,封面圖:無錫廊橋
編輯:李倩
校對:張靜
責編:楊珍
點贊+轉發
分享小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