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我,敬君品。在《君品談》本期節目中,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汪暉,帶著他一以貫之的冷靜思辨與現實關懷,走進鏡頭之中。“我們談論‘君子’,是否還意味著某種行動的可能?”這是主持人吳小莉提出的問題,也是整個對談的起點。在汪暉看來,今天重新提起“君子”一詞,不是回望一個道德理想的化石,而是重新發現其在現代性語境中的道義重量。從文學青年到思想史研究者,再到在公共領域頻頻發聲的知識分子,汪暉始終用“思想與現實”的雙重維度回應著他心中的“君子之道”。
一個學者的精神生成史
汪暉生于江蘇揚州,自少年時便在母親教外國文學的書房中浸潤人文精神。恢復高考的1977年,他違背父母意愿報考文科,在那個“文理分科即命運”的年代,這是一種帶著倔強的選擇,也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堅持?!拔乙舱f不清楚,就是喜歡?!彼f。這份“說不清的喜歡”,構成了他對文學、人文與思想的長期沉潛。在節目中,他回顧自己在陜西調研的經歷——1990年間,他第一次直觀感受到中國內部的巨大差異:西部、江南、鄉村、城市,它們不僅經濟層面各異,文化形態也千差萬別。“我們理解中國,是非常難的事情。”他平靜地說,卻讓人聽見一位學者的誠實與敬畏。
從理解中國,到思考中國,這是他日后長期關注中國現代性、結構性轉型與社會精神史的起點。而這也讓我們得以看見“君子”的另一種可能:不是道德說教者,而是深扎土地、直面問題的思考者。
“人文”不是退場,而是回應
“文學和人文學科,在20世紀曾是一個時代的重心,但它們也承受著最大的變故?!惫澞恐?,汪暉不回避學科命運的波動。他說,父母當年不支持他學文,并不是否定人文學科的價值,而是太清楚其中的不確定性與卷入風險。
他沒有因此遠離,而是在巨大的歷史回響中,尋找人文的出場方式——不是學術象牙塔的高蹈,而是置身現實語境中的批判與介入。他始終堅持在歷史與現實的張力中發聲:從反思“五四運動”到討論“中國經驗”,從“公共衛生政策”到“城鄉結構問題”,他不以“意見領袖”自居,卻始終站在歷史與當下的交匯點,以知識分子的方式承擔責任。
正如他在節目中所說:“重新談‘君子’,不是為了定一個道德標準,而是要看到一種自我要求與實踐的可能性?!边@恰恰是“君子”的精神內核:不在于言語的正當性,而在于行為的擔當性。
“君子之問”,在回看與前行之間
作為《君品談》第五季的嘉賓,汪暉不滿足于定義“君子”,他在一次次追問中,將“君子”還原為一種復雜而真實的生命狀態——有堅持也有掙扎,有回望也有前行。節目尾聲,他說:“你永遠不知道哪一段努力真的有效,但你還是必須努力?!边@是他對“行勝于言”的回應,也是一位現代知識分子對時代的溫柔叩問——不是誰定義了君子,而是誰愿意在“無解”中依然自覺承擔責任。
貴州習酒作為《君品談》的聯合出品方,始終秉持“以酒崇道,務本為人”的文化立場,持續耕耘“君子文化”的精神坐標。在與汪暉的對談中,我們看到的不是標準化的答案,而是一種開放而誠實的追問姿態。這份姿態,正是習酒所倡導的“君品”價值觀在當代的真實體現——以敬畏歷史的態度認知社會,以知識承擔的姿態回應時代,以謙遜不喧的方式踐行君子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