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總覺得,是美國在割歐洲的韭菜。但聊深了才發現,咱們都想錯了,歐洲才是那個隱藏最深的“吸血鬼”。它一頭吸著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一頭吸著中國的廉價商品,還讓美國大兵在門口給它站崗,這日子能過得不爽嗎?
但這筆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債”,現在,到了該還的時候了。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47年,二戰剛打完,歐洲一片廢墟。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搞了個“歐洲復興計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馬歇爾計劃。說是“復興”,其實就是美國開著印鈔機給歐洲輸血。當時給了西歐130多億美元,要知道,那可是70多年前的130億!更絕的是,這筆錢的90%都是無償贈與,說白了就是白送。
就靠著這筆“啟動資金”,歐洲迅速從廢墟里爬了起來。到了1952年,西歐的工業總產值就比戰前暴漲了35%,經濟奇跡般地恢復了。美國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扶持歐洲,一起對抗蘇聯。于是,一個軍事版的“馬歇爾計劃”——北約,也應運而生。
從那時候起,美國就成了歐洲的免費“保安”。歐洲國家可以心安理得地把國防開支壓到最低,省下來的錢全拿去搞高福利。法國工人一周干35小時,德國人一年能休三十多天假,瑞典人失業了還能領到原工資的80%。這優渥生活的背后,每一分錢,都沾著美國納稅人的血汗。
根據2024年的數據,美國一年的軍費開支超過9000億美元,比后面十幾個國家的總和還多。而北約32個成員國里,軍費達標(占GDP的2%)的也就十來個。德國、法國這些“大佬”,長期以來都在及格線以下徘徊。美國人每年掏出上千億美元,保護著一群喝咖啡、享受生活的歐洲盟友。
過去美國家底厚,不差錢,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現在不一樣了,美國自己都一身債,地主家也沒余糧了。所以你才會看到,特朗普在2024年競選時就放話,“你不出錢,我就不保護你,甚至會鼓勵俄羅斯去攻擊那些‘賴賬’的國家!”
這話聽著糙,但理不糙。到了今天,這股“撤離”的風潮已經越來越明顯。美國正把戰略重心往亞太轉移,歐洲這攤子事,它不想管也管不過來了。
如果說美國是歐洲的“保安”,那俄羅斯就是歐洲的“加油站”,還是個提供白菜價能源的加油站。
歐洲這地方,資源其實挺貧瘠的。尤其是德國,作為歐洲的工業火車頭,它的制造業離不開便宜的能源。過去幾十年,它一直深度依賴俄羅斯的廉價天然氣。便宜到什么程度?德國的工業電價一度比咱們和美國都低近30%。
靠著俄國的廉價能源,德國的巴斯夫、大眾等巨頭才能在全球市場大殺四方。法國的核電站,超過70%的鈾礦也來自非洲的尼日爾等國,而這些地方,俄羅斯的影響力舉足輕重。
然而,2022年的一聲炮響,把這一切都改變了。俄烏沖突爆發后,歐洲跟著美國制裁俄羅斯,結果“北溪”管道被炸,俄羅斯的能源閥門一關,歐洲直接傻眼了。
后果是立竿見影的。從2022年到2024年,歐洲能源價格飆升,德國工業巨頭巴斯夫(BASF)被迫宣布永久性削減其在歐洲的產能,并投資100億歐元在中國建廠。這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選擇,而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歐洲的工業基礎正在被釜底抽薪。
沒了便宜的能源,歐洲引以為傲的“綠色轉型”也成了個笑話。為了度過能源危機,德國、法國等國紛紛重啟了早就關停的火電廠和核電站。一邊喊著環保,一邊燒著煤炭,這畫面多少有點諷刺。
到了今天,歐洲人還在為當初的決定付出代價。通貨膨脹居高不下,老百姓的取暖費、電費賬單翻了好幾倍。意大利家庭的能源支出占總收入的比重,從幾年前的不到8%飆升到了近20%。
過去四十年,歐洲人能過上“錢多事少”的悠閑日子,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享受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巨大紅利。
改革開放后,大量歐洲企業把生產線搬到中國,利用我們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生產出物美價廉的商品,再返銷回歐洲。歐洲人拿著高工資,用著從中國進口的廉價手機、家電、衣服,生活成本被大大拉低。
這本質上也是一種“吸血”。他們把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產業轉移出去,自己牢牢霸占著金融、奢侈品、高端制造等產業鏈頂端,輕松賺錢。德國媒體前兩年還在酸溜溜地說:“如果中國能一直生產玩具和紡織品就好了?!?/p>
可惜,他們打錯了算盤。中國人不認命,我們從最低端的“縫襪子、造玩具”開始,一步一個腳印,硬是把產業升級這塊硬骨頭啃下來了。
如今,情況已經完全反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2024年,中國品牌如比亞迪、蔚來等在歐洲的市場份額持續攀升,逼得歐盟不得不搞起了所謂的“反補貼調查”。在光伏、5G、無人機等領域,中國技術也已經實現了全球領跑。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歐洲的最后一道“護城河”——技術壁壘,正在被我們攻破。過去,他們靠技術專利就能躺著收錢;現在,他們不僅沒法再輕松收錢,還要反過來面對中國這個“全能型選手”的激烈競爭。
便宜的中國商品紅利沒了,自己的高端產業又被我們追著打。你說,歐洲人的好日子,還能持續多久?
風水輪流轉??恐忻蓝磉^了幾十年舒坦日子的歐洲,如今終于迎來了“總清算”的時刻。
美國這位“保安”要撂挑子了,歐洲被迫開始討論建立自己的“歐洲軍”,但喊了幾年,連個統一的彈藥口徑都搞不定。法國軍工廠一個月生產的炮彈,還不夠俄軍在烏克蘭打一天。就這點家底,怎么實現“戰略自主”?
俄羅斯這個“加油站”徹底熄火了,歐洲的工業正在“失血”中慢慢死去。企業破產潮、產業外遷潮愈演愈烈。德國這個昔日的“歐洲發動機”,如今已經成了“歐洲病人”。
中國這個“世界工廠”也不再陪玩了,我們開始在高端局和他們正面硬剛。歐洲人發現,自己不僅買不到便宜東西了,連飯碗都可能要被中國人搶走。
內外交困之下,歐洲社會內部的矛盾也集中爆發了。從法國的退休改革大罷工,到德國農民開著拖拉機堵塞柏林,再到意大利、瑞典等國極右翼政黨的上臺,整個歐洲都彌漫著一股衰敗和分裂的氣息。
過去那種靠著福利收買人心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當政府的錢袋子癟了,所謂的“從搖籃到墳墓”的保障,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希臘35歲就能退休領全額養老金的日子,再也不會有了。
這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畸形“供養”關系,正在走向終結。這不是危言聳聽,是藏在文明表象下最殘酷的叢林法則。當一個文明習慣了躺在別人的身上吸血,那它離被宿主反噬,也就不遠了。
現在,就是歐洲還債的時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